原标题:把“丢书”转化成“读书”才有价值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熊琦)近日,北上广三个城市上演了中国版的“地铁丢书”,一万多本图书被随机放置在地铁、航班和部分网约车上,等待发现它的市民阅读,持续引发热议。

  图片来源网络

活动起源于伦敦,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森将100本书藏在伦敦地铁的各个角落,号召粉丝寻找,引发地铁读书潮。但在中国,活动开展得并不顺利,出现了图书被保洁阿姨收走、无人阅读的“尴尬”,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偏向于“图书迷藏”的形式,而阅读这一初衷却成为顺带的议题。

“丢书大作战”期望将图书作为“宝物”藏于各处,通过趣味性的“寻宝”来宣传通勤读书和分享阅读,一方面激发人们对于公共阅读的美好想象,一方面迎合人们高压都市生活下的社交期待。但由于国内地铁客运流量高、缺乏公共阅读习惯等原因,国内的“地铁丢书”成了一次不太成功的模仿。

虽然中国的书籍出版量已名列世界前茅,阅读不存在过高的获取成本,但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仍然不足5本,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阅读水平。此次活动的起因,依然是对国民阅读率不高的忧虑,不少人积极参与活动,也许正源于阅读不足产生的补偿心理。只有当阅读成为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部分,每个人自然而然地去读书、爱读书,“丢”掉的那些书才真正发挥价值。

(原标题:把“丢书”转化成“读书”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