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冯小刚的忧伤,观众知否

看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观众给出的评价差别太大。冯小刚说这是一部喜剧,没错,有的场次观众笑了几十次;但《我不是潘金莲》是在表达喜剧的忧伤,这也没有错,影片许多内容是中国观众可以意会的那种黑色幽默,观众没有笑,他们的内心一定也充满忧伤。
  本报记者 倪自放
表面是官场现形记,
尺度那是相当大

  就像原著小说曾经体现的那样,在故事上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更像是一部尺度惊人的官场现形记。农妇李雪莲假离婚搞成了真离婚,前夫又娶了妻子,被骗的李雪莲要告状,打的是离婚官司。后来前夫又说她是潘金莲,她继续上访,为的是名节。在李雪莲不断上访的过程中,从法官到法院院长,到县长市长,甚至惊动了省长和北京的“首长”,但十多年一直告状的李雪莲总是不能解决问题。在表现各级官员对待上访的问题上,《我不是潘金莲》的尺度之大,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
  在技术形式上,电影画面圆形、正方形以及常规电影宽幅交替使用,也强化着官场现形记的故事。电影前部分用圆幅画面展现李雪莲的家乡,圆形加上江南雨天,像一幅幅古代风情画,圆也是李雪莲的处境,官场把她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她还身陷囹圄。李雪莲上告到北京后,电影画面由圆变方,方意味着首都的规矩,也意味着向法治社会的转变。在画幅的转变中,从县长市长到“首长”,组成了一幅官场现形记。
  表现官场现形记故事的冯小刚一定是愤怒的,但《我不是潘金莲》与他以往的电影相比确实是另一种幽默。大部分时候,电影的幽默来自那种让你会意一笑的小情节设置,而不是语言。比如李雪莲被带走,画面上出现了“喝茶”两个字;比如一开始李雪莲用各种转弯的亲戚关系跟法官王公道套近乎,在电影的后半部分,王公道反过来用这一套跟李雪莲套近乎。相比于以往冯氏喜剧引发的哄堂大笑,《我不是潘金莲》是克制的,冯小刚把愤怒隐藏在会意的一笑中,不知观众能否认可。
实际上写人性,
深刻不输《驴得水》

  用编剧刘震云的口吻说,《我不是潘金莲》表面是说离婚的事情,实际是在说名誉的事情,看起来是为名誉而上访,最后表现的却是人性。《我不是潘金莲》表面上看是要展示一种简单的官民对抗,但理性分析,片中的官员没有错啊,他们大多数文质彬彬,非常“讲理”。从法理上来说,事实上离婚的李雪莲确实没有打官司的正当性,这就失去了让人同情她的根基,但官员们就是害怕她上访,荒谬感便油然而生。
  电影中,张嘉译饰演的市长最后感慨,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导致李雪莲十多年上访,他百思不得其解,到底谁错了?最让人悲伤的,恐怕不是李雪莲离婚的纠结,到最后,她甚至连多年要争取的名誉也懒得争取了。喜剧最后的悲伤,落在人性的自私上。在电影中,李雪莲遇到的28个形形色色的男人都是自私的,也包括李雪莲自己。她为什么要与前夫离婚?为了两人能多分一套房子。刘桦扮演的屠夫为什么一度说敢为李雪莲去杀人?他贪恋李雪莲的美色。一个个官员为什么怕李雪莲上访?怕危及他们的乌纱帽。张译扮演的贾聪明为什么涉入其中?为了能够得到提升。甚至常把“暗恋李雪莲20年”挂在嘴边的赵大头接近李雪莲,也不仅仅是为了爱情,而是能够让儿子转正。从这一点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深刻不输近期被热议的《驴得水》。
  范伟饰演的果农为电影做了点睛之笔,李雪莲一度失望要上吊自尽的时候,果农不准她在自己果园树上吊死,原因竟然是怕影响自己的农家乐收入,他让李雪莲到竞争对手的果园吊死。果农的话让人忍俊不禁又悲伤,这也是冯小刚的愤怒和悲伤。还是要问一句,埋在官场现形记的故事里,这种喜剧的忧伤,观众知否?

(原标题:冯小刚的忧伤,观众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