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国大选假新闻横行带来的警示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徐剑梅)11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美国大选假新闻横行带来的警示》的评论。美国大选过程中,谁为特朗普当选总统出力最大?“争功”者众。近日,脸书(facebook)上一名假新闻写手说:“我认为,唐纳德·特朗普进白宫是我的功劳。”

此人网名是保罗·霍纳,自言大选期间,他炮制的一些假新闻被媒体和特朗普竞选团队当成真事。比如,他编造过一个特朗普抗议者获得3500美元酬劳的故事,随即被特朗普的竞选团队作为事实转发。“他(特朗普)的追随者不做任何事实核查,什么帖都发,什么事都信”,霍纳说。

21日的《华盛顿邮报》报道了这么一个故事:两名26岁失业青年,瓦德和戈德曼,先是受雇写网文,第一则“新闻”就赚到120美元,由此悟到社交媒体网红窍门——“把人们诱哄进来读新闻”。半年前,他们开设“自由写手新闻”网站(libertywritersnews.com),如今仅脸书上就有80.5万名追随者,数以万计的浏览量。

瓦德十分钟就能搞定一个“别信任奥巴马:看看这桩恶心事,他刚在特朗普背后捅了一刀”帖子,文尾再添句“如果你爱国,就点击下方评论 打倒全球主义者! ”在网站张贴完,紧接着打开脸书主页,复制粘贴,再写下“爱国者们,分享此帖100万次!”很快,这个没有事实、只有观点的帖子就能收获数千点击量。“暴力、混乱、冒犯性语言,这就是吸引人们的东西。”瓦德说,“我们的受众不相信主流媒体,用这些东西钩住他们绝对容易得多。”

这是一门生意。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眼球,而且是真金白银的回报。《华盛顿邮报》援引戈德曼的话说,每千次浏览量有时能带来13~14美元广告收益。6月至8月,当时脸书上的粉丝还不足15万人,两人每月能挣1万至4万美元。戈德曼说,大选投票日前这半年的收入,顶他在餐馆当20年服务员。如今,他们聘请了律师、会计,还雇用了其他写手。

网络新闻媒体公司BuzzFeed及多家英美媒体调查发现,远在南欧巴尔干半岛马其顿,有座只有4.5万人口的小镇韦莱(Veles),“假新闻点击业”十分兴盛。大选期间,镇上年轻人开设了诸如“世界政治”“美国政治日报”“今日美国保守派”“唐纳德·特朗普新闻”等一百多个网页,针对美国大选发布各种要么纯粹造假、要么严重掺假以固化读者偏见的帖子,靠获取脸书和谷歌等社交媒体广告分成牟利。诸如“教皇背书支持特朗普”“希拉里即将被定罪”“奥巴马说非法移民可以投票”“希拉里曾建议特朗普竞选总统”等数百条在社交媒体广为传播、受众超过百万人的假新闻都来自这个小镇。

实际上,早在美国大选前,韦莱镇上年轻人就从脸书运营模式(广告商为每次点击付费,内容发布者按点击量提成,美国广告商付费比欧洲高)中发现了商机。只是之前的“假新闻点击业”主要集中于体育和医药领域。在大选初期,他们也曾尝试发布支持桑德斯或希拉里的网文,但很快发现抹黑希拉里和支持特朗普的内容获利最丰。美国广播公司评论说:“韦莱的企业家们对意识形态和权力游戏没有兴趣。他们的动机非常美国式——纯粹的资本主义。”

美国大选中假新闻越到后期越猖獗,被指与脸书“新闻推送”(news feeds)采取的复杂算法有关。脸书“新闻推送”本意是针对具体用户的需求,精准推送优质、高互动性内容,“把对的內容,在对的时间,展示給对的人看。”去年5月起,“新闻推送”开始与主流媒体合作推出“即时文章”,媒体平台属性大大加强。今年初,脸书以避免人为偏见为由,将“新闻推送”内容完全交由这套复杂算法决定。但这套算法可以算流量算互动性算广告提成,却无法判断内容真假,为假新闻制造者提供了更大牟利空间。脸书收入也很惊人——今年第三季度,脸书广告销售收入68.2亿美元,同比增长59%。

不仅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都存在内容真假难辨的问题。这次美国大选,越到后来越能清楚看到社交媒体不是媒体而是平台,没有设置媒体和非媒体界限,也没有第三方事实核查约束。社交媒体上的新闻发布时常变成“回音走廊”,并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果——一方面,用户往往只收看到自己喜欢和赞同的内容;另一方面,越耸人听闻的新闻,越能吸引网民点击、评论、分享,从而获得优先推送,而被推送后浏览量进一步大增。鉴于社交媒体广告“按点击次数付费”模式,假新闻变成一个几乎无本万利的行业。

大选结束后,美国主流媒体终于对社交媒体“霸占话筒”感到切肤之痛,频繁就社交媒体假新闻问题发声。迫于压力,一周来,美国社交媒体和网络搜索巨头相继出台“打假”措施。推特查封多个支持特朗普、宣扬种族歧视和发布仇恨言论的极右翼账号,并宣布将发布新功能,供用户手动屏蔽含有特定词汇和短语的内容。脸书宣布将封杀假新闻发布者,禁止他们使用付费广告服务,并计划改进算法以自动检测假新闻。谷歌发布声明说:“今后,凡歪曲、谎报或隐藏所发布内容、发布者身份或网站根本目的的网页,我们将限制其使用广告服务。”

说起来,假新闻之昌盛非自今日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旗下的《纽约新闻报》与约瑟夫·普利策旗下的《世界报》激烈竞争,追求耸人听闻以扩大报纸销量的黄色新闻风行一时,其典型特征包括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捏造访谈记录和新闻报道;采用容易引起歧义的标题和版式;大量采用未经授权或真实性可疑的图片;标榜同情“受压迫者”,煽动社会运动……有人评论:“这类报纸制造谎言,是因为说谎有利可图。”

黄色新闻之“黄”,起初并无色情之意,典故出自两位大亨对当时流行的“黄孩子”漫画专栏的争夺,但黄色新闻接下来的发展,却使“黄”字增添了特别意义。客观说,黄色新闻并非一无是处,报业从此有严肃报纸和市井小报的分野,严肃报纸也更讲究多样化的新闻故事写作手法,市井小报的娱乐八卦更是响应了大部分“吃瓜群众”的看热闹需求。《政治》网站载文说,从经济学家的视角看,假新闻主要是一个“需求侧”问题。不管采取多少措施,凡人性之所向,即假新闻之所在。

但纵然万般好处,一条害处就足以要命——黄色新闻糟蹋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给社会带来道德伤害,释放出人性中的黑暗面。仅此一条,黄色新闻名声没几年便臭了大街,在新闻史上仍有余味。

斯坦福大学调查了近八千名美国大中学生对假新闻的辨识意识,22日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学生判断新闻真实性是看细节多不多、照片大不大,而不是看消息源和时间、地点等新闻要素。逾三分之二中学生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质疑银行高管关于年轻人需要财政规划帮助的主张。在福岛核电站照片旁配一张畸形奶牛图片,近四成中学生就认为这是核污染的铁证,而没有注意照片根本没有时间和地点说明。

百年前报业方兴未艾,而今风水轮流转到社交媒体。但社交媒体上风风火火的假新闻,让人难免忧虑当年曾经风行的黄色新闻,是否也在迎来第二个春天。

对此,决不仅仅是美国需要引起警惕。

(原标题:美国大选假新闻横行带来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