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 琴

杨 葵

中贸圣佳今年秋拍的拍品中,有一张彭祉卿先生旧藏明琴。友人阿童木上午发微信:半小时后吴文光先生去预展现场看琴,可愿同往?当然。

急茬儿的,手头正忙要紧事,可是怎么能比这事儿更要紧?赶到展场,吴先生带着女儿和一学生也刚到,正解羽绒服纽扣。一行人敞着冬装外套,一同去看琴。

桐木,仲尼式,紫檀雁足。琴面可见正常修补痕迹,断纹自然、漂亮。吴先生说图录上琴长一米三的标注肯定错了,这琴没有一米三。话音未落,侍立一旁的拍卖公司负责人拿出卷尺,当场量过,一米二十一。负责人说:“我这尺子是爱玛仕的,应该准。”吴先生说:“这就对了,一米三太长了,不好弹。”

吴先生反复细审,轻抚琴面断纹,又托起翻转过来看龙池,里面有字,看不太清楚。女儿打开手机电筒照明,隐约看到“太仓王守中 南昌涂友琴 ”的字样。

负责人又呈上一张拓片,吴先生展开,拓自彭祉卿先生墓碑。正中一行楷书大字:琴人彭祉卿先生之墓。上款:“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五月”。下款:“杨立德 李廷松 龚自知 徐嘉瑞 马崇六 查阜西 公立”。吴先生说:“我见过,他的墓离聂耳墓不远。”又指着李廷松的名字说:“我跟他学过琵琶。彭先生呢,我该叫伯父的。”

我们几个跟着吴先生看,前后足足看了十分钟。吴先生跟女学生说:“弹个试试。”

学生开始调音,叮叮,梆梆,叮叮……调好音,觉得座椅矮,拿了两册拍卖图录垫好,气一收,神一凝,第一个音符出来。

肯定是《忆故人》。

备受近现代琴家青睐的《忆故人》,正是彭氏家传琴曲,当年彭祉卿由《理琴轩旧谱》里整理出来的。也是由他之手始,弹到如今这般无人不知。1934年,彭祉卿和查阜西、张子谦创立近现代琴史上著名的“今虞琴社”,古琴一代宗师吴景略先生同为琴社主要成员,曾担任司社,主持社务。他是吴文光先生的父亲。

一曲弹完,周遭早已肃立二十多人,一齐鼓掌。吴先生也鼓掌,一边说:“弹得不错,琴声不错,清润。”操琴者一额细汗,脸微红。

1941年的夏末秋初,作家老舍到昆明,中秋过后的某一天,他到凤鸣山边的龙泉村。后来他有《滇行散记》一文记述这次游历,文中写道:“在龙泉村,听到了古琴。相当大的一个院子,平房五六间。顺着墙,丛丛绿竹。竹前,老梅两株,瘦硬的枝子伸到窗前。巨杏一株,阴遮半院。绿阴下,一案数椅,彭先生弹琴,查先生吹箫;然后,查先生独奏大琴。在这里,大家几乎忘了一切人世上的烦恼!这小村多么污浊呀,路多年没有修过,马粪也数月没有扫除过,可是在这有琴音梅影的院子里,大家的心里却发出了香味。”

文中的“彭先生”即彭祉卿,名庆寿,庐陵人。逝于1944年,享年53岁,葬于昆明西山,没有留下录音。

(原标题:看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