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摩苏尔攻城遇阻恐怖之根难除

新华社伊拉克埃尔比勒11月2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刘万利)摩苏尔攻城战自10月31日起已持续近4周,伊拉克反恐部队目前正在市区东部与“伊斯兰国”武装人员展开激烈巷战。武装人员利用平民充当“人肉盾牌”迫使政府军无法使用重武器,他们还利用爆炸物和地道进行反击,延缓了政府军的攻势。

分析人士认为,在人口密集区作战,政府军需要尽量减少平民伤亡,因此攻城战难以快速推进,但从实力对比来看,政府军攻取摩苏尔只是时间问题。不过,虽然“伊斯兰国”败局已定,但恐怖主义生存的土壤仍在,在攻下摩苏尔后,伊拉克政府短期内恐难以彻底肃清恐怖组织。

【收复部分城区】

摩苏尔战役最高军事决策部门——伊拉克联合行动指挥部23日发表声明说,什叶派民兵当天夺取了摩苏尔西部6个村庄,切断了“伊斯兰国”通往叙利亚的一条关键物资补给线。至此,伊拉克军队已经完成了对摩苏尔市的合围。

但担任攻城主要任务的伊拉克政府军反恐部队和第9装甲师却在摩苏尔市区的巷战中遭遇阻力。根据联合行动指挥部此前的声明,反恐部队在东线收复了15个街区,第9装甲师在东南线收复了5个街区,这些已收复地区的面积占摩苏尔东城的约40%。但有反恐部队士兵告诉新华社记者,这些街区的部分区域仍处于激烈争夺中,政府军尚未完全控制。

由北向南流淌的底格里斯河从摩苏尔穿城而过,将其一分为二,城西是老城区,人口稠密,建筑密集;城东是新城区,人口较少。可以预见,在政府军准备跨过底格里斯河进入西城时将遭遇武装人员更加激烈的抵抗。

此前,政府军曾表示将在年内收复摩苏尔,但胶着的巷战可能会拖延战事进程。而且,除首府摩苏尔外,尼尼微省西部大部分地区为沙漠和山地,地广人稀且与叙利亚接壤,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收复。

   10月31日,一名伊拉克士兵在摩苏尔附近一个村庄执勤。 伊拉克联合行动指挥部31日发表声明,宣布军方已经展开摩苏尔攻城行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美联)

【巷战难度很大】

进入攻城战阶段后,政府军在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伊拉克军方情报显示,目前摩苏尔市内仍有至少3000名武装人员,他们在城内埋设大量爆炸物,并依托地道、水泥墙等防御工事与政府军周旋。

反恐部队士兵说,“伊斯兰国”武装人员的作战方式有4种:布置狙击手、小股作战人员偷袭、发射火箭弹和实施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在人口密集的市区,这样的攻击方式让攻城部队蒙受了不少损失。

武装人员在居民区内布置狙击手、藏匿汽车炸弹、设置火箭弹发射器,将平民当作“人肉盾牌”。政府军为避免平民伤亡,无法使用重型武器,只能进行地毯式搜索,确保一条街区内所有房屋都没有武装人员才能继续向市中心推进。这不仅增加了士兵的伤亡风险,也延缓了战事的推进。

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办公室在一份最新报告中说,截至11月20日,摩苏尔战事已导致约68550人无家可归,而摩苏尔周边已经完工的8个安置营地只能接收6万人,联合国和伊拉克政府正在加紧修建新营地。该机构在战役初期曾估计,攻城战开始后可能需要疏散20万人,最坏情况下这一数字会达到70万。

在难以疏散平民、又要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的情况下,伊拉克政府军难以有效、快速地收复失地。但分析人士指出,在完成对摩苏尔合围后,即便攻城战遭遇较大阻力,“伊斯兰国”在伊拉克的败局已定,夺取摩苏尔只是时间问题。

【恐怖主义难除】

伊拉克苏莱曼尼亚大学前政治系主任迪拉尔·艾哈迈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从“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产生、发展和走向毁灭的历程看,大国博弈和地区动荡是其生存的有利条件。该组织利用伊拉克国内政治和教派矛盾,分裂党派和族群,同时从大国对伊拉克内政的干涉中获益。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破坏了伊拉克原有政治生态,伊各党派为争权夺利挑起教派冲突。2004年,“基地”组织趁乱在伊拉克北部建立分支,打着反美口号招兵买马。

2011年,在伊拉克安全秩序尚未重建的情形下,美国从伊拉克匆忙撤军,加剧了该国的动荡。正是在此背景下,2014年6月,脱胎于“基地”分支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迅速崛起,夺取了拥有200多万人口的摩苏尔市。

与此同时,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大国在中东的激烈博弈也让恐怖组织得以发展壮大。2011年3月,叙利亚国内出现反政府游行,并很快蔓延至全国多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海湾国家为推翻叙利亚政府,不加区分地向叙反政府武装提供资金及武器装备。“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也打着反对叙政府的旗号获得了一些国家的支持,从而迅速壮大了自身实力。

分析人士认为,即便“伊斯兰国”从摩苏尔和叙利亚的拉卡败退,但只要伊拉克国内局势动荡不减,叙利亚境内的大国博弈依然激烈,“伊斯兰国”赖以生存的土壤就难以彻底清除,恐怖主义就依然可以在中东找到生存的空间。(完)

(原标题:摩苏尔攻城遇阻 恐怖之根难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