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带领300重庆老乡 揽下包头大项目

郑建刚。 本报记者 陈翔 摄

包头巴彦塔拉大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全长7公里,是呼包高速的延伸,是内蒙古重要的交通大道、景观大道。

巴彦塔拉大街17号、鹿鸣上苑项目办公室里,郑建刚翻出一张老照片。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一层楼高的棚户区。

棚户区的12栋高楼

鹿鸣上苑棚户区改造项目,共计12万平方米,要建造12栋20层高的住宅楼。如今,多数楼栋的主体已经完工。

郑建刚介绍,包头这边每年只有8个月的施工期,目前一切正常,整个项目预计明年6月就可以完工。

项目外是宽阔的路面,但附近仍有部分棚户区。“以前,这里是一片一层高的棚户区,但以后这里不仅有大量绿化,还是车库、商业门面等配套齐全的小区。”郑建刚指着项目完工彩图告诉记者。

陪同考察接下亿元大单

郑建刚说,他是个“老建筑人”,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已并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大足从事建筑行业。

郑建刚说,当时大足的建筑行业竞争大,机会也不多,他的业务也只是一般。每天大部分的生活就是和朋友吃饭喝酒,这让他有些厌倦和不甘。

1999年,一位在云南打拼的同行,一句话说到了郑建刚的心里:“皮鞋脑壳擦得亮,兜里没得几个钱。”

“话糙理不糙!”郑建刚说,这位同行的话点破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业务上遇到瓶颈,勉强撑着“门面”。也就在那年,他决定走出大足,到外地寻找发展机遇。

“我是高级工程师,也算是行业内的专家,缺的就是机遇。”1999年,昆明举办世博会时,他来到云南,先是承包援建学校的工程,后来又和其他人合作承包了过亿的工程。

打开眼界才发现机会很多。4年前,郑建刚以顾问的身份,陪朋友来到包头考察棚户区改造项目,后来这个同行朋友未能接下这个过亿的项目。当时,郑建刚正好资金充足,最后成功总包了鹿鸣上苑项目这单大业务。

核心团队都是重庆老乡

今年年初,项目部板房正对面的6号楼主体已经完工,只待对楼体内外进行装修。郑建刚指着墙体表面说,与南方的建筑不同,北方的外墙需要加上一层保温材料。

“入乡随俗,我们严格遵守北方的建筑规范。”郑建刚掐着保温板说,他们用的保温板的厚度是6公分。此外,楼体的每平方米钢筋含量达到60公斤,都是以保证楼栋质量为前提进行施工。

“业主方对项目的质量感到满意。”郑建刚说,这都是重庆籍工人们的功劳,他们做事踏实、团结。项目的管理层、技术工种、会计、出纳等核心团队成员,有300多人都来自重庆。

项目部经理老唐也是大足人,和郑建刚是多年的搭档。他说,项目住宅的售价每平方米4000多元,远远低于其他住宅的价格。“我们希望为包头市民提供满意的住宅,不给我们重庆团队丢脸。”

郑建刚说,做工程会受到经验、人脉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但机遇都是相等的。做人也一样,不能事事逐利,哪怕工程没赚到钱,也要用心把工程做好,这会留下很好的口碑,商机自然会来找你。

本报记者 陈翔

人物

郑建刚,大足人,52岁。4年前,他来到包头,总包了东河区鹿鸣上苑12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核心团队有300多名重庆人。该项目预计明年6月完工,可解决1100余户的居住问题。

声音

能够为包头百姓做点事,我感到自豪。哪怕不赚钱,也要把房子建好。

对话

重庆晨报:30多岁外出打拼,放得下家人和孩子吗?

郑建刚:放不下,但这么多年也坚持过来了。现在女儿工作了,儿子也上大学了,老婆把家操持得很好。我用行动证明,追逐梦想可以让我和家人过得更好。

重庆晨报:有退休回家的打算吗?

郑建刚:回家不难,包茂高速15个小时,车子加两箱油的事情,早上出发凌晨就可以在家烫火锅了。至于何时退休,还没有考虑过,不少企业家70、80岁还在创业、打拼,我还年轻,还可以做点事情。如果有机会参与建设重庆,那就再好不过了。

(原标题:他带领300重庆老乡 揽下包头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