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陪伴的温暖

最后一批矿工走出东坑仔矿。

连日来的阴雨,天渐渐地寒冷起来。

福建永安东坑仔煤矿也走进了生产经营的“冬天”——正式关井闭坑。

日前,记者来到东坑仔煤矿,依稀可见镌刻着建井37载累计生产原煤708万吨的时代烙印。关停之前,这里有996名职工,如今,只有30多名留守矿工。他们讲述了煤矿关停的点点滴滴,在艰难的时刻,工会组织来到了职工身边,送来了温暖

寒冬里,这是最暖心的镜头之一:三明市总工会组织的工人文化宫职工艺术家服务队不畏严寒,带着满满的行囊,驱车百里赶往东坑仔煤矿,为矿工送去上次拍摄的生产照片。矿工们将这些照片珍藏了起来。在他们眼里,这是对他们人生最好的纪念,对矿工生涯最深的敬重。

曾经热闹的矿井如今人去楼空

经常被人戏称为“末代矿长”的许祥魁向记者介绍了东坑仔煤矿的发展史。这家煤矿1972年8月开始筹建,1979年12月建成投产 。而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煤炭产业去产能,原设计服务年限50年的矿井只能提前关闭。

“关井前,虽然煤矿市场不景气,但生产还略有盈余。”许祥魁说,关闭井的时间节点是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必须于2016年10月底前关井闭坑,“井下所有设施必须拆除,相关硐口要进行封闭,矿井员工妥善安置。”许矿长有些不舍。

关井闭坑后,井下所有设施设备,地面上生产设施分散堆集在早已腾空的井口工业广场和各大小仓库中。昔日机车进出、原煤生产热火朝天的场面和矿工文体活动也已不复存在,相关硐口根据技术要求进行了混凝土水泥浇灌封闭,矿井现场人去楼空。

东坑仔煤矿党总支书记曾庆伟看起来文弱,但在他面孔和手掌手臂上深深地刻有煤炭工人那特有的黝黑烙印。他自1988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曾在井下工作了10年。

“这是我遇到的第二次关停。”曾庆伟告诉记者,他之前在加福煤矿从事井下掘进、机电、运输等工种,2014年闭矿后来到东坑仔煤矿。

他给记者讲述了这家煤矿曾经的辉煌。2002年至2012年煤炭行业黄金期10年间,煤矿产量大,企业效益好,煤炭工人收入高。他回忆说,当时,东坑仔煤矿在永安市买商品房进行装修采购时,只要对商家讲是煤业公司的可以不付现金。那段时期同学朋友对能在煤矿工作都很羡慕,见面时会说:“你在煤矿工作呀!”

他说,曾经的辉煌对比今天关停的萧条,让人感慨万千。

最难的时刻,工会来了

在曾庆伟看来,煤矿关停最难的就是职工安置。职工安置中最难的是职工依赖煤矿生存,情感上也难解难分。

52岁的杨同民,其父亲杨志华原在龙岩煤矿,岳母属南下兵团支援福建,大舅子一个在加福筛选厂,一个在班竹坑煤矿,可谓是全家都跟煤矿有缘,他在井下拆卸着自个儿曾经操作的设备,说起关停,他有点哽咽:“一家人都与矿结缘,这矿说关停就关停,你说今后咋办?”

关停前的煤矿,弥漫着一种伤感的气氛,处于去产能中的职工和企业感觉更加艰难。在这艰难的时刻,工会组织来了。

寒冬里,三明市总工会组织工人文化宫职工艺术家服务队赶在煤矿停产之前,为矿工拍下了一组生产照片,这些,可能是矿工们在这家煤矿生产线上最后的纪念。这趟,正是来送冲印出来的照片的。

这趟,职工艺术家团队的成员还为留守的矿工带去了歌声、带去了书籍等精神食粮及生活慰问品。三明市职工摄影协会的储志强老师为矿工举办了一堂手机摄影讲座,颇受欢迎;市总工会心理咨询师李国勇为矿工进行择业辅导。

对于关井闭坑,企业工会和上级工会逐一去做分流转岗矿工的思想工作,讲清政策形势。从今年3月开始,企业制订了人员转岗安置计划,每月召开一次人员分流推进会,有序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此外,福建省总工会、三明市总工会还根据企业上报的技能培训计划拨补职工教育经费,对矿工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辅导培训。

不让一人失业

在企业党委、行政的组织下,在工会组织的大力协助下,企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渠道形成了职工安置方案,各种渠道保证了职工不失业:年龄在35岁以下的矿工除了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金外还另外加发3万元的创业激励金;提前内退人员每月增加500元生活补助,待到正式退休时享受退休相应待遇;技术岗位的矿工实行就近的煤矿安置转岗或从事原先技术岗位。企业还通过与兄弟单位加强沟通交流,输送整建制的采煤队、掘进队共4支约60人。今年下半年开始,采取逐步压缩劳务队承包范围,有序解除两支外聘劳务队,分流安置40名采煤工人。

今年3月办理离职手续的江西籍职工黎国辉,已经在老家江西婺源开始创业。他用矿上几年来的积蓄,加上补偿金和创业激励金总共30多万元,承包了20多亩地,准备种植杜鹃花等观赏花卉和绿化苗木。

年轻职工张海源曾经是“全国优秀青年矿工”,年初领取补偿金和创业激励金后辞职。回到老家重庆后,他很快找准了创业项目,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快运公司。

如今,很多职工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