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照片里的中国道路交通30年

繁忙的早晚高峰有交警疏导交通,出了事故要打“122”报警电话,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可你知道吗?在30年前,中国的道路交通管理机构还是交通、公安与农机部门“三足鼎立”。

1986年10月,国务院决定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由公安机关负责城乡道路交通的统一管理,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模式才由此确立。

30年间,中国公路通车里程增长了3.75倍,机动车数量增长了33倍,驾驶人数量增长了26倍,汽车增速和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已快速迈入“汽车社会”。

时间改变了世界的模样,却带不走人们的记忆。就让我们在老照片里穿越时光,一窥这30年来中国道路交通的变迁吧!

第一个十年:“自行车王国”

数据:机动车3610万辆 驾驶人4275万人

特点:基础落后,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并重

图为1986年的北京长安街,浩浩荡荡的自行车车流是一大特色。这是当时中国居民主要的通行方式之一。

自行车不仅是老百姓的出行必备工具。图为1988年的北京,交警在使用自行车进行巡逻。

北京交警于80年代启用酒精检测仪。图为交警在北京昌平县沙河镇朝宗桥对来往司机进行酒精检测,围观群众对这种新型仪器表现得十分好奇。

80年代末开始,机动车数量持续增加,交通事故不断攀升,年均发生重特大事故54.3起。交管部门针对群众的交通文明宣传在逐步普及。

随着车流量的攀升,针对特定人群的交通安全保护措施也逐步出现。图为1989年的北京小学生头戴小黄帽手执安全牌过马路。

第二个十年:跑步跨入“汽车时代”

数据:机动车增加1.1亿辆,驾驶人增加1亿人

特点:道路交通的快速机动化与管理、基础设施的滞后矛盾突出。

90年代中期,车水马龙的广州街道,汽车、摩托车混杂,自行车在中国道路交通中的地位被汽车逐步取代。

图为90年代中期,青海省西宁市的交警在信号灯下指挥交通。在90年代以后,交通信号灯配合手势与吹哨指挥交通成为主流,代替了指挥棒的传统交通指挥形式。

图为90年代中期,安徽省淮北市一处交通岗亭附近醒目悬挂着当日交通事故情况和安全警示标语。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机动车普及率大幅提高,但由于管理水平的滞后,重特大事故高发。事故统计数字显示,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峰值出现在2002年,达到10.9万人。

从信号灯到视频监控,从酒精测试仪到雷达测速仪,随着时代的发展,交管部门的管理手段也在不断进化。图为1999年,交警使用手提雷达测速仪为来往车辆测速。

随着跨地域迁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平常,道路交通管理的内涵也从道路交通本身不断向其他社会生活方面拓展。图为2003年4月25日,河南省许昌县的一名交警正在指挥进城车辆进行预防“非典”的专项检查。 新华社记者 王颂摄

第三个十年:走向“智慧交通”

数据:这个十年,全国机动车增加1.3亿,其中汽车增加1.4亿;与此相对,全国年均发生重特大事故22.9起,其中2015年全国发生重特大事故12起,创历史最低水平。

特点:小汽车走进千家万户,拥堵成为道路交通主要“顽疾”,管理手段迈向智能化、综合化。

图为2014年1月26日晚高峰期间,车辆在北京西二环上缓慢行驶。受当日机动车尾号不限行及春节前出京高峰等因素影响,北京部分路段拥堵严重。新华社发(王跃岭摄)

在这个十年,高速增长的汽车需求与城市承载能力、环保压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治理拥堵、雾霾等“城市病”成为考验道路交通管理能力的重要课题。图为2016年12月1日,河北省邢台市应对重污染天气采取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这是河北首次启动区域红色应急响应。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图为2006年5月18日,南京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民警使用社会应急服务系统接处警。当天起,南京市110、119、122三个报警服务台合一,结束了各自独立接处警的历史,提高了出警效率。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图为贵阳市交管局民警通过执法记录仪将执法全过程上传到“数据铁笼”平台。该市从2015年起实施“数据铁笼”行动计划,交警的考勤记录、执法过程,从时间到路径都通过随身携带的执法终端自动上传至“数据铁笼”以供监督。

图为2016年10月13日,杭州城市数据大脑运营中心工作场景。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海量道路交通视频进行处理,并进行预测判断,制定合理可行的疏堵方案。新华社发(许铭庭 摄)

结语:

今天是第五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在汽车时代,应对以交通拥堵为代表的“城市病”,不仅是道路交通管理者的责任,同样也是各级部门和每个交通参与者的共同责任。“社会协同治理,安全文明出行”,这是今年交通日的主题,但视点君衷心希望,这个主题不仅在今天,更能在我们日常出行的每一天都能得到贯彻实施。

记者白阳 图片除署名外来源于网络资料

(原标题:老照片里的中国道路交通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