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拆二代”的迷路突围

视觉中国 供图

6年前,当崭新的房子和拆迁款到手里时,大家都那么兴奋;如今,走在新村的村道,时常可见失地之后迷茫的村民——

海南省昌江海尾镇塘兴新村。和村里的很多村民一样,没活干的时候,李三便坐在家门口打发时间。有点钱的人都去打牌了,他没钱,苦闷的时候,就喝点烈酒。

整整过去6年多,很多东西都变了。6年前,当崭新的房子和拆迁款到手里时,大家都那么兴奋。如今,走在塘兴新村的街道,时常可见失地之后迷茫的村民。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花光了征地拆迁得到的钱,有许多人甚至借了一屁股债。

迷路的不仅仅是这个村子。海南省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海南有30.41%的失地农民认为征地后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有34.27%的失地农民认为征地后生活水平有所下降。此外,有六成失地农民希望政府推荐就业岗位,失地农民迫切期待就业帮扶。

小洋楼、小轿车——

“幸福来得太突然”

四通八达的乡村小道,光鲜的小洋房,这是如今塘兴新村的外表。

变化发生于2009年。那时,由于某个大项目建设的需要,三联村委会3个村中的两个村整体搬迁,涉及村民310户1400多人口,搬出来之后,两村合并起了个新村名:塘兴新村。当时,一位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36岁的李三那时也这么觉得。“以前村子里多数都是瓦房,主要靠种植过日子,很穷。”李三说,但征地之后,村民纷纷住上了小洋楼,前后院都有花园,家里配着抽油烟机、太阳能热水器、空调等,除此之外,大家手里,也有了一笔数额不等的征地款。

小轿车和各种家电,突然之间涌进了村民们的生活。一位村民这么形容:当时,村里的消费热真的是整个昌江的服装和家电业都被带动起来了。

李三也正是借着征地款的“春风”,在征地拆迁前三四年成功解决了多年来的单身问题,结了婚。和李三一样,村子拆迁前后,村里有超过50对新人结婚。

李三和妻子住进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生了两个孩子。但很快,由于缺乏新技能,他们被闲置在家,没活干,整天坐在家里无所事事,补偿款越用越少。妻子外出打工后便不愿意回来了,终于,两个人在2011年离了婚。李三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

想起这一切,李三觉得,就像做了一个梦。如今,身体不太好的李三靠打点零工养活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他因此喜欢上了喝酒,烈酒入肚,以此消愁。

李三家里拿到征地款时买的冰箱,如今已经废弃不用了。

失业、赌博——

征地款带来的福与祸

11月底的一个上午,本该是上班的日子,但走进塘兴新村,可以看到发呆的青年和四处找人聊天打发时间的妇女。失去了土地,他们中的一些人不知道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33岁的李光以前是种西瓜的。他说,那时,辛苦是辛苦了些,但有吃的,最重要的是,不会像现在这么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现在连米都要买,生活不容易啊。”

补偿款花得差不多了,很多村民变得迷茫。塘兴新村村口的一个菜市场附近,热闹发生在征地拆迁之后。这里有餐馆、娱乐场所、赌博场所。这些场所瞄准的,正是村民们的口袋。附近多名村民告诉记者,每天接近中午的时候,赌桌就开始摆出来了。赌桌就在马路边,几张桌子,围着几圈人,村民们手里拿着钱在桌子上寻找刺激。

当地派出所这几年来大力打击赌博行为,抓了很多次。一位民警很无奈“这几年抓了很多次,一些村民还和前来执法的民警们玩起了‘猫捉老鼠’的躲避游戏”。

事实上,像塘兴新村这样的状况并非孤例。曾对被征地后农民生存境况有过调研的致公党三亚市委会主委方里接受采访时坦言,同样的情况,反复在全省多地重演。“上世纪90年代,三亚凤凰机场征地,给了农民征地补贴。钱不多,但拿到钱的农民开始买摩托车,买大哥大,房子也盖好了,潇洒过后就惨了,现在很多人连解决温饱都成问题。”

三亚海棠湾、凤凰镇、吉阳镇,文昌、海口等地的被征地农民在面对补偿款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迷失:买高级轿车、穿名牌衣服、吃喝挥霍、甚至参与赌博……

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创业、碰壁——

艰难的转身之路

其实,在一些失地农民迷失时,另一些人试图实现转身,可由于缺乏经验和指导,一些拿征地款去投资的人,最终遭遇失败,部分人甚至血本无归。

39岁的郑雨家曾是村中最穷的家庭之一,他至今依然记得小时候,为了拿一块钱参加儿童节的活动辗转找亲戚借钱的情景,也记得父亲早逝后母亲养一头猪供他兄弟几个上学的情景。征地拆迁给了他机会。他拿出其中的一笔补偿款买了一部车,做起了司机。起初,他开的是一部面包车,当得知客人更喜欢乘坐小轿车时,他卖掉面包车又换了一部小轿车。

郑雨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会慢慢好起来。

转型之难让不少村民感叹。34岁的张柳回忆,她和丈夫刚拿到征地补偿款时,便决定要用这笔钱干一番事业。但糟糕的是,他们不懂搞投资。那时,村里有些人去投资种香蕉,她就跟丈夫商量去投资种香蕉。但连续两年下来,都“亏惨了”。后来,这对夫妇又想做点别的什么生意,但都没成功。

“我担心我们这个村变成贼村,不是偷就是抢。因为很多村民没事干,没办法。”三联村委会有关负责人说,征地拆迁之后,一些人坐吃山空,县里的就业部门曾经下到村子里做过培训,分了3个组,有教做面点的,有教炒菜的,有教电工的。课程设在晚上,村民来了300多人,但多数村民走马观花地看看,帮助就业效果并不明显。

海尾镇也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努力。除了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当地还尝试着引进一些企业,因地制宜,计划引导农民依靠近海的优势,进行创业、就业。

虽然不容易,但是各方都在努力。

理财、投资——

应因地制宜进行引导

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出引导失地农民就业的紧迫性。

为了解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变化情况,海南省统计局连续两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调查对象为海南省主要市县重点连片开发区域内,年龄在16周岁至60周岁的失地农民,样本总量1634个。调查范围包括海口西海岸、三亚海棠湾、国际旅游岛建设先行试验区、琼海博鳌亚洲论坛、文昌航天发射场等9个征地片区,每个征地片区样本量按照涉及到的各被征地村委会的失地农民人口比例进行分配。

该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57.89%的失地农民希望政府推荐就业岗位,15.42%希望提供创业贷款,9.67%希望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8.81%希望政府保障失地农民与外来务工者具有平等就业权益,同工同酬,5.81%希望政府推荐创业项目,2.40%期待其他就业帮扶。

过去几年,方里和同伴先后在三亚市和全省的政协会议中提出了相关提案,希望政府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指导,帮助农民制定长期理财计划,避免坐吃山空。方里认为,政府部门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必须“要因地制宜,不可照搬照抄、千篇一律”。

方里说,创办集体经济是缩小失地农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政府可以在充分尊重被征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经营土地补偿费的新路子,组织失地农民把土地补偿费一部分留做村集体经济股份,作为项目开发建设资金,让“死”钱变“活”,“小”钱变“大”,就能让失地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方里建议,政府还可以考虑鼓励农民投资实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产品、林产品、种植项目、海产品、经济动物养殖项目,开办农林渔产品加工项目,围绕旅游业,搞好商业服务业等,做好示范,增强农民信心,由点到面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