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物质能“十三五”:基本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利用

新华社信息北京12月6日电(记者徐曼;雷文芝)国家能源局网站5日公布了《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发展作出具体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专家认为,从我国能源结构和发展环境来看,我国生物质能中长期发展前景广阔,规划的出台将加快推动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生物质能年利用量约5800万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年发电量900亿千瓦时,生物液体燃料年利用量600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3000万吨。

根据国家能源局测算,到2020年,生物质能产业年销售收入约1200亿元,生物质能产业新增投资约1960亿元。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能源化利用潜力大。全国可作为能源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林业剩余物和能源作物、生活垃圾与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总量每年约4.6亿吨标准煤。然而,我国生物质能总体仍处于发展初期,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64%,生物质能仅占全部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8%。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任东明指出,“我国能源体系和规模还不能支持生物质能源的大规模利用,生物质能源的经济性也很难与传统能源竞争。”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也表示,我国生物质能起步比风、光还早,但发展非常缓慢。造成我国生物质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政策力度不够,二是成本居高不下,三是影响因素复杂。

林伯强表示,《规划》的出台利好整个行业的发展,因为政府开始对这个行业发展有规划、有政策支持了,表明了政府发展生物质能的决心。在未来5年间肯定对行业有推动作用,但真正实现规划目标不容易,需要多方面一起努力。

《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将大力推动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加快生物液体燃料示范和推广,把生物质成型燃料列为发展重点之一是其中一大亮点。

过去,不少企业表示多地政府排斥和限制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发展,个别地区甚至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划为高污染燃料,不批准项目环评、不同意项目实施。宏观政策不明朗、缺乏工业化标准体系成为生物质成型燃料推广利用瓶颈。

《规划》强调,在具备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地区,特别是在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淘汰燃煤锅炉任务较重的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等区域,以及散煤消费较多的农村地区,加快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为村镇、工业园区及公共和商业设施提供可再生清洁热力。同时,规划提出加强技术进步和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加强关键技术进步和设备制造,推进设备制造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以及加快制定生物质供热锅炉专用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2015年,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约800万吨,参照我国每年生物质燃料资源可利用量约4.6亿吨标准煤,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巩秉鑫认为,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是一个新兴产业,涉及农业、林业、机械、电子、热能和环保等多个行业,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生物质成型燃料工业标准体系,缺乏完整的产业标准,进而导致生物质成型燃料产品和质量缺乏监督。

总体来看,生物质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然环节。生物质能产业有多种用途,从固体燃料到液体燃料,以及碳、电、热联产项目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生物质能源将是一个有力的支撑,相关企业也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完)

(原标题:生物质能“十三五”:基本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