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装上脑起搏器,患帕金森14年重新站起来

医生监测王老汉术后的情况,显示状况良好。

本报青岛12月4日讯(记者 刘腾腾) 年近七旬的老人患有帕金森病长达14年,连吃饭都不能自理,一个月前,老人在齐鲁医院(青岛)进行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成为青岛市“帕金森病特材救助新增项目”的首例受益患者。现在,老人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12月1日,在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外科病房,监测医师张红英手拿程控仪,平放在患者王老汉植入脉冲发生器位置的皮肤外,对植入开机的脑起搏器进行了频率和电压调整。一条条指令通过信号传送到脉冲发生器中,调节着电刺激的强度,张红英一边调整参数,一边询问王老汉的感受,不断对其肢体的活动进行测试,随时记录数值。随着参数的调整,王老汉的身体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本不断抖动的左手安静了下来,僵硬的胳膊变得柔软,走路拖拉着的双腿也能抬起来了。
  现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一系列的变化都预示脑起搏器已经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患者的老伴和儿女最为开心,看到父亲终于能像14年前一样正常行走,王老汉的女儿甚至哽咽了。
  今年67岁的青岛市民王老汉患帕金森病已经有14年,王老汉的老伴回忆说,儿女们工作忙,照料王老汉的重任就落在了自己的肩上。然而,随着王老汉病情的加重,药也越吃越多,每个月仅吃药一项就要花费近千元,起初效果良好,逐渐出现疗效减弱情况,同时伴有便秘、失眠、心情抑郁等问题。
  今年10月,由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联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共同建立的帕金森病诊疗中心落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同日启动“帕金森病特材救助项目”:每年有150位符合条件的手术患者,可以获得特材70%的报销比例。
  在得知这一补助政策后,王老汉的家人率先和医生联系进行了评估。“一开始打算6月份给我父亲做手术,后来听说有特材救助项目,就等到10月份成了第一个享受这项政策的,算下来自己总共花了三万多元。”王老汉的女儿说。
  据了解,自今年10月份“帕金森病特材救助项目”启动后,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每年定额救助150例岛城帕金森病患者,患者进行脑起搏器手术,70%的费用由政府负担,其他的医疗费用还能根据青岛的医保政策继续报销,这大大减轻了帕金森病患者的负担。

(原标题:装上脑起搏器,患帕金森14年重新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