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能险整肃风暴

资本市场上,强硬的宝能系就这样服了软。在保监会检查组要进驻前海人寿的消息出来后,12月9日晚,前海人寿(宝能系旗下)发布声明,承诺将不再增持格力股票,并会在未来逐步择机退出。这份“保证书”可能让董小姐舒了口气,然而姚老板们恐怕还要接着担心,这场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提高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的整肃风暴,究竟会持续多久?又会走向何方?(相关报道详见B02、B03版)

祸起萧墙,万能险整肃风暴来临

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的拍案而起,没能让宝能系掌舵者姚振华畏惧;南玻A高管的集体离职,也没有使宝能系顾忌。11月底,宝能系又开始在二级市场上扫货,11月17日至28日的8个交易日内,前海人寿大量购入格力电器股票,持股迅速增至4.13%,上升至第三大股东。但这一次却祸起萧墙,引来了监管层的注意。保监会一纸令下,暂停了为资金“输血”的万能险业务,姚振华被拿住了七寸。

12月3日,一直低调行事的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发言过程中突然脱稿,痛斥“野蛮人”:“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你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行为上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这是在挑战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的底线,也是挑战职业操守的底线。”同日,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财新峰会上表示,保险公司如果通过各种金融产品绕开监管,严格来说就是犯罪。

证监会和保监会不同寻常的表态,迅速引发热议,市场大部分的言论指向了险资在资本市场的频频举牌,敏感地认为“事儿大了”。果然,在接下来的近几年凭借万能险业务获得迅速发展的前海人寿,如今失去了万能险的支撑,最直接的影响应该就是保费规模的大幅下滑。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正是寿险公司打响“开门红”战役的时刻,在对保监会的回复中,前海人寿称,2016年11月已全面部署2017年开门红工作,明确了产品结构以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为主。如今没有产品的前海人寿开门怎么红,这恐怕成为姚老板的一大担忧。

“开门红”是寿险行业年初时段的特定称谓,也是为全年业绩打底的重要时期。有业内人士称,“一般大公司开门红(1-3月)保费目标可以达到全年保费的30%至40%。开门红,则全年红。”有业内人士为姚老板算了笔账,根据近年来前海人寿年底12月至第二年2月的销售情况来看,如果万能险被暂停3个月,可能带来至少266亿元的损失。

敲山震虎,险企下调万能险预期收益

监管层的敲山震虎对保险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包括上市公司及举牌“专业户”在内的有十余家险企,皆对2017年“开门红”期间销售的万能险销售额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并下调了万能险预期收益,多家险企1年期到3年期的万能险产品预期收益率降至3%左右。

北京晨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银行也发现,虽然银行工作人员依然在大力推荐保险产品,但是预期收益有了明显下调。以安邦推出的一款产品为例,合同上显示的收益比目前结算的收益率还低了1点几个百分点。一位客户经理介绍说,“保险产品目前仍然比较受欢迎,但是预期收益不断下调,和其他理财产品相比优势已经逐渐减弱。”

事实上,在这轮整肃风暴之前,保监会今年下发了多份万能险的监管文件,同时保监会又组织保监局对万能险业务量较大的险企进行了专项检查。从今年4月份开始,万能险的保费增速已经开始出现下滑。在12月初开始的险资整改之后,万能险的销售量和保费收入或在2017年“开门红”出现下降。北京晨报记者 杨奕

背景

保监会持续强化万能险监管

为规范万能险业务发展,强化“保险姓保”,在这次整肃风暴拉开序幕之前,保监会针对万能险的监管今年已经出台了多项规定。

今年3月,保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9月再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对万能险的规模、经营管理等进行了限制和规范。

同时,保监会对中短存续期业务超标的两家公司下发监管函,采取了停止银保渠道趸交业务的监管措施;今年以来,累计对27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大、占比高的公司下发了风险提示函,要求公司严格控制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针对互联网保险领域万能险产品存在销售误导、结算利率恶性竞争等问题,保监会还先后叫停了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6家公司的互联网渠道保险业务。

此外,5月至8月,保监会组织7个保监局对万能险业务量较大,特别是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较高的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9家公司开展了万能险专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的公司下发了监管函。北京晨报记者 杨奕

(原标题:万能险整肃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