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现场直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新媒体专电 12月13日,南京在寒冷的冬雨中迎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口,黑色抽象雕塑《家破人亡》《冤魂的呐喊》等如利刃般插入天空,悲愤有力。

   这是12月13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上午7时,天刚刚亮,国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缓缓升起又徐徐半降,为遇难同胞下半旗致哀。

上午9时许,距离公祭仪式正式开始还有不少时间。公祭广场上,8000余名各界代表已经列队站好。他们统一着装、胸佩白花、肃穆而立,雨水打湿了人们的脸庞,却几乎没人抬手去擦拭。耄耋之年的幸存者和抗战老兵也站在雨里,帽子也都捏在手里。

今天参加公祭仪式的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港澳台同胞代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遇难同胞亲属代表和江苏省各界群众代表等。

王生、陈忠、方明贵、黄寿保、邵钧、赵贵智等抗战老兵也参加了公祭仪式。老兵说,中国站起来了。

今天参加国家公祭仪式的还有蒋树珍、夏淑琴、艾义英、岑洪桂、刘民生、阮定东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减至107人。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夏淑琴(中)参加公祭仪式。(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上午10时整,庄严的国歌声响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主持并宣布,公祭仪式开始。

10点01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江上的轮船、路上的汽车跟随鸣笛,轰鸣声震荡着古城南京的大街小巷。行人驻足,车辆停使,人们在同一时间肃穆地为遇难同胞默哀。

静默的人们仿佛陷入了回忆:79年前的这一天,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屠戮,六朝古都满目疮痍,无数民众流离失所,那是南京城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分钟,在这个城市,时间仿佛凝固了。

在南京街头,来往的车辆都停在了十字路口外,行人也驻足默哀。街上的电子屏幕上,“正义必胜,人民必胜,和平必胜”的标语分外醒目。

南京新街口,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矗立在雨中,仿佛也在为遇难同胞默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前赴后继、不懈努力。回望历史,审视当下,中国人民经历过伤痛,更懂得苦难辉煌,更珍视和平发展。

一分钟默哀后,街头的人流车流恢复,纪念馆里的仪式继续进行。武警战士为死难者敬献花圈。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79名南京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

公祭仪式现场,87岁的幸存者夏淑琴泪眼模糊。79年前南京城破,本应安享天伦之乐的一家9口人,转眼间只剩下她和妹妹。这位坚强的老人说:“我参加了3次国家公祭仪式,每次公祭我都要参加!”

南京城内17个丛葬地也同步祭奠遇难同胞。鲜花铺满了纪念碑,市民们自发进行悼念。在北极阁丛葬地,人们身着黑衣、手捧菊花、低头默哀。

一位市民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悼念后拍照纪念。虽然只是城中一隅,虽然只有一方纪念碑,但遇难同胞的丛葬地大多得以保存并时时有市民来瞻仰缅怀。丛葬地是伤痛的地标、历史的印记,也是人们面向未来的坐标。这个城市,保存着丛葬地,就是保存着一份对和平的信仰和执着。

早高峰刚过的地铁站里,人们放慢了脚步观看电视直播的公祭仪式。“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平许愿墙”上已经写满了和平祝语,不少人在这里驻足写下公祭日的即感:“愿历史教训伴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战争不相信眼泪,强军才能安邦”……

当纪念馆里的和平大钟撞响,3000羽和平鸽飞向天空,人们对遇难同胞的缅怀并没有随公祭仪式而结束。(采写记者:蔡玉高 杨绍功 王珏玢 李响 韩瑜庆 孙参 季春鹏 林凯 蒋芳 邱冰清)

(原标题:现场直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