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夏大武口探索家校社区共治,减少校园欺凌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何晨阳)12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宁夏大武口的家校社区共治探索》的评论。近年来,校园欺凌屡上头条、挑拨着家长的神经、侵蚀着社会的和谐。诸多事件中,校方成了主角,仿佛全是校园管理者不尽职尽责引发的结果。舆论和家长多单纯加压于学校,希望以此能遏制校园欺凌的高发势头。但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学校固然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但校园欺凌的根源在家庭和社区,没有家庭、社区、学校共治,期待减少校园欺凌,难度相当大。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对此的探索值得关注。作为因煤而兴的城市,由于人员结构复杂和煤矿工作属性,一些青少年很难处于父母的严格监管下,当地未成年人犯罪率一度占全市的二分之一,一些校园欺凌现象也曾多发。

当地自2012年开始从社区入手,通过社区网格管理员、公安治安大队、团干部开展联合入户摸底调查,摸出特需关爱青少年(即所谓“问题少年”)基数,并将其家庭状况、现状、不良习惯和行为等为依据进行评估,分为红(风险高,曾有犯罪前科)、橙(风险较高,有打架斗殴、不良结群、校园暴力等现象)、蓝(相对安全,未有不良行为但性格怪异)、绿(安全,均无以上情况,目前在家待业或辍学等)四类。

大武口区团委注册成立了非营利、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大武口区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招募爱心人士组成爱心家长服务队,对特需关爱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生活照顾、精神陪护、困难救济等。每名爱心家长联系一位特需关爱青少年,每周至少到家谈心一次。中心会根据相应流程进行精准帮扶,在家访至特需关爱青少年心理稳定后再跟踪3个月,确定平稳过渡后可以“销号”。

在帮扶中发现不少厌学青少年沉迷暴力网络游戏时,大武口区团委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联合政法部门通过模拟寻衅滋事庭审现场、以案释法进社区进学校等方式,针对青少年人群进行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预防青少年暴力违法犯罪发生。

几年来,成效明显。当地校园暴力几乎绝迹,青少年犯罪率降低近30%。当地一位干部说,未成年人受朋辈影响大,通过社区摸底,管护好一个有暴力苗头的青少年就可能阻止10个甚至更多青少年有过激行为。

对于校园欺凌,各级各部门也都在积极探索破解之道。教育部等部委不久前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体现了相关部门拒绝校园欺凌、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决心。在为这份“顶层设计”点赞同时,我们更期待看到当中的规定在家庭、学校、社区等层面得到细化与落实。

解决校园欺凌是要打持久战的。因为,校园欺凌的后果是隐性、长期的。记者读大学时,班上一位同学天天沉迷游戏,上课、读书均很少,后来干脆成了网吧常客。当时初学心理学的我对其进行访谈发现,这位同学因初中时被同学呵斥殴打而对学校非常排斥,在家人强约束下才考入大学。远离了大人的强约束后,初中时的阴影重新出现,虽然大学老师和同学非常关心他,但阴影还是让他觉得上学很无趣。

“青少年时期的暴力记忆的影响实在太顽固,难以清除,看似只是挨了一拳或一巴掌,但谁也不敢保证这会在年轻的心灵上留下什么,更不敢确定若干年后会引发怎样的连锁效应。”至今,我仍记得当年访谈后做的这段总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给他们多大程度的呵护都不为过。因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仅仅是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更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正向投资。

(原标题:宁夏大武口探索家校社区共治,减少校园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