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整合各方资源 协同社会力量 探索建立枢纽型群团社会服务工作体系

在总结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形成的雅安经验基础上,四川省积极探索,参与建立省级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逐步建立起群团组织社会服务工作体系,有效引导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服务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大群团”工作格局。通过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搭建协同平台,推动党政、群团及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大力推动购买社会服务,先后统一发布群团购买就业创业、留守学生关爱、困难群体帮扶等服务项目114个、资金3500余万元。其中,省总工会购买就业、创业类服务项目累计550万元,为5700余名困难职工及家庭成员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四川省困难职工帮扶基金会投入资金1867.54万元,受助和覆盖的职工人数达7.9万人。在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广泛了解甄别社会组织基础上,加强与一些社会组织对接沟通,先后与2000余家社会组织建立常态化联系。启动实施“协力公益伙伴计划”,在全省10余个市、州建立社会组织协力网络,发展基金会、社会组织和媒体等“协力伙伴”400余个。

构建“枢纽型”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已建1个省级服务中心、14个市级服务中心、100个县级服务中心,400余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点、60个藏区群团社会服务站。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建立群团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委托群团承接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制,建立党政部门、群团组织、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和一线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群团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评估机制,建立党政委托中心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工作机制。

构建“长效化”工作模式。各级服务中心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工作力量通过群团部门事业编制、公益岗位、购买服务、依托社会组织等方式解决,确保有钱办事、有人做事。开展品牌公益活动,目前已在全省21个市、州建成“15分钟之家”“户外劳动者歇脚点”“环卫工人休息站(爱心驿站)”等1715家。营造良好公益生态。加强与财政、民政等部门及新闻媒体协调,从政策环境、资源支持、项目推动、人才培养、舆论氛围等方面支持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