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河故道上泥塑的“乡愁”

新华社郑州12月2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孙清清)在豫北黄河故道上,有个名叫杨玘屯的村庄,这里有个年轻人,正用古老的泥塑艺术,取黄河留下的胶泥,“重塑”消逝的乡土人情。

杨玘屯,河南浚县境内一个文化名村,因泥塑艺术“泥咕咕”得名。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用嘴能吹出“咕咕”的响声。10年前,泥咕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30多年来,中国乡村经历了深刻变化。在城镇化大潮中,乡村从热闹变得冷清,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自己世代耕耘的土地,乡村里多了一些常年紧锁的大门。杨玘屯村里留下捏泥咕咕的年轻人屈指可数,宋庆春是其中之一。

作为“80后”的宋庆春,出生于泥塑世家,从小对泥塑艺术情有独钟,12岁便担着自己捏的泥咕咕到庙会上卖。

“上初中后,父母怕影响我学习,不让我再捏泥咕咕,我就偷偷捏着玩,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初中没上完便辍学了。”宋庆春说。

辍学后,宋庆春干过建筑工,做过摩托车修理工,但一直无法割舍对泥塑艺术的喜爱,最后忍不住偷偷卷铺盖回到了杨玘屯。回到家,宋庆春用“挨了父亲一顿打”的代价,最终换得父母同意,拜在同村泥塑老艺人宋学海门下,开始了三年多的学徒生活。

捏十二生肖,别人一天捏6套,勤奋的宋庆春一天捏10多套。因为嘴勤手快,宋庆春深得师父喜爱,多次随行外出参展,而国内多彩的泥塑艺术不断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

2004年出师后的宋庆春,靠泥塑赚了人生第一桶金,同时也将本村一位漂亮的姑娘娶到了家。同年,宋庆春在家中捏出了一件对他有重要影响的泥塑人物作品。

“那是夏天的午后,爷爷卖完丰收的麦子回到家,坐在堂屋门槛上笑眯眯地数钱,一脸的笑容透着满足,深深触动了我,我就把这一幕用泥捏了出来,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宋庆春嘴角洋溢着微笑。

2013年后,宋庆春开始由捏单个人物转向捏组合人物,同时开始用泥塑艺术去“重塑”消逝的乡土人情。童趣、年文化,乡土文化,都是他的创作题材。

自去年开始,他又到处购买村里废弃的老木门,石磨等,一件件乡村的“老物件”加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人,还原了一个个乡村过去的生活场景。

“乡土文化题材泥塑作品,是我最畅销的作品。身在乡村,却感觉这么陌生,在乡村中寻找乡村,是我现在最真实的感受,这也是很多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无法挥去的情结。”宋庆春说。

乡土渐远,乡愁渐浓,从乡村中寻找乡村,成为不少从乡村走出去的人的共识,而宋庆春就是其中一员。(图片由新华社记者孙清清摄)

(原标题:黄河故道上泥塑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