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常保持“空杯心态”

杨元戎

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空杯心态”属于心理学概念,其象征意义是做事要先有好心态,即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空杯心态”并非一味地否定过去,而是要不断反思、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地融入新角色和新环境。当前,各地换届工作基本结束,对走上新岗位的领导干部来说,时常保持“空杯心态”,走出经验误区,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现实中,一些人有了一定的工作经历后,就会觉得自己经验足够丰富,“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无需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结果是碰钉子。比如,换届后,有的领导干部自以为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另起炉灶再添柴”,不问青红皂白地推翻前任的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翻烧饼”,以至于劳民伤财、贻误发展;有的领导干部骄傲自满,觉得自己以往的经验足够应付将来的工作,心安理得地“吃老本”,殊不知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一旦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就束手无策;等等。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满杯心态”作祟,而没有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事实上,一些人往往会将过去的经验应用于新的角色和环境中,结果是制造了瓶颈和障碍。

时常保持“空杯心态”,需要领导干部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一般来说,一些地方或单位的既定发展策略、规划、工作举措等都是前几届党委、政府一班人通过实干而形成的,其中不少内容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管用的集体智慧结晶,应该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新任领导干部来说,要防止主观臆断,认真学习研究,尽快熟悉掌握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于那些符合现实、能继续发挥积极作用的发展战略和举措,应当继承下来;对于那些过时的、落后的,则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辟工作新局面。

要懂得“器满则溢,志满则退”的道理,时刻保持危机感,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基层是最好的课堂,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接触最广、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实践也证明,在广大民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毛泽东亦主张,求学要结合社会的实际,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里说的“无字之书”,便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基层实践中学习,拜人民群众为师,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补好自己的短板,强化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胜任新岗位、干出新成绩。

要牢记初心、继续前进。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满足于过去的成绩,喜欢“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甚至认为自己任职的地方或单位的发展成果都归功于自己领导有方、决策有力,忘记了干部群众为之付出的智慧和辛劳。事实上,这种“满杯心态”是最要不得的,因为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领导干部很容易把自己看得高于群众,进而脱离群众,甚至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因此,领导干部在心理上要把“杯子”里的“小我”放空,不断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这个“大我”充实到“杯子”里,树牢宗旨意识。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理性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鲜花和掌声面前,能看得到差距;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能丧失信心,保持这样的“空杯心态”,从政为官就有了底气。

“空杯心态”是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否定。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人类的实践只能是一个接近真理的过程。昨天正确的东西,今天不见得正确;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在21世纪不见得可行。一个人的知识不可能无限、信息不可能无限、修养也不可能无限,这都决定了他难免会犯错误。而要使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领导干部就应时常保持“空杯心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的不足,始终保持“本领恐慌”,进而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才能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超越。

(原标题:时常保持“空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