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机制 新面貌

曾经,中国铝业集团贵州铝厂举步维艰,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2014年,贵州铝厂开始改革,提出了“三退三进”(退城进园、退低进高、退二进三)的转型升级战略。

时隔两年,当记者再次来到贵州铝厂采访时,强烈感受到了这家老牌国企的新机制、新面貌。

“破釜沉舟”的转岗

“我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离开车间,来干养老护工。”12月14日,贵铝现代城市服务公司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陈艳告诉记者。陈艳是2014年9月从贵州铝厂热电厂转岗后调整过来的。对于自己的转岗,她用“破釜沉舟”4个字来形容。

在转型升级中,贵州铝厂积极推进“退二进三”,即通过土地开发和企业改革,发展以现代工业性新兴服务业和现代城市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职工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发展,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品牌标志的转型版新贵铝。

陈艳是贵州铝厂延伸产业被转岗的数千名职工之一。她很快发现,自己需要适应新的工作模式。领导给了她闲置的几栋楼房和6位职工,房子可以重新装修,可职工都是从其他部门生产车间转岗过来的,之前只受过一些家政服务业的基础培训,要想真正把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起来,还得给职工“充电”。

陈艳用最快的速度争取了经费,带着职工去秦皇岛、杭州等地的大型养老公司“取经”。周末一有空闲时间,她就跑去贵阳市周边的度假山庄里“暗访”人家的盈利模式。民政局、妇联、老龄委……她一家家去跑,询问相关政策,争取财政补贴。

“感觉自己越来越像职业经理人了,现在我写的策划案也不错,再去谈判别人蒙不了我。”陈艳自信地对记者说。

创新工作室的视野

穿过陈旧的厂房,一个不大的独立房间里,悬挂着创新工作室的简介、团队成员介绍、创新思路、计划研发项目等大图板。这就是贵铝装备工程公司华光特种车辆创新工作室。

在这个以生产铝锭等制品闻名的企业内,存在一个特种车辆制造厂,能实现对外盈利1000万元。而奥秘就在华光特种车辆创新工作室。

在贵铝工服装备工程生产研发部副经理、高级工程师李建章的带领下,贵铝特种车辆制造厂硬是从一个小型车辆维修厂,成长为国内研发制造单双桥阳极运输车的领跑者。

2014年,李建章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当时国内还没有一家生产双桥阳极运输车的厂家,一些企业还依赖于进口。

从当年开始,李建章带领他的团队,根据大承载重量的双桥阳极运输车市场需求开始研发。他们以项目制方式推动市场勘察、选型,研讨关键性技术,终于解决了难题。如今,他们这种车辆已销售到国内几十家企业,并出口伊朗、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取得了16项国家专利。

“我们和市场结合得更紧密了,就连厂里的技术员都能拉出去当谈客户的商业代表。”李建章骄傲地对记者说。一次他被派到山西某铝厂做售后维修,和对方的企业负责人聊了起来,顺路摸清了企业明年的招投标技术指标,一下就把业务谈了下来。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不禁问:“你真的只是一名维修技术员吗?你是不是自己办企业的?”

这一切都是被市场“逼”出来的。

“我们现在想做国内铝产业特种车辆的第一,形成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创造贵铝自己的品牌。”李建章告诉记者,目前装备工程公司正以华光特种车辆创新工作室为基础,申报贵州省高新区技术企业资质。

灵活机制激发活力

走进贵州铝厂电解铝厂新铸造事业部,记者了解到,新铸造事业部成立一年多,年均实现增利2000余万元。目前它已是中铝集团在贵州企业中现金流最强的部门。

以前的贵州铝厂,终端产品相对单一,附加值较低。“光卖铝锭不行,那些高附加值产品,比如高档铝合金手机壳能不能做?我们要围绕产品附加值提升进行体制创新。”贵州铝厂党委书记陈刚提出改革思路。在这样背景下,电解铝厂成为中铝贵州企业第一家改革试点单位,将281名职工的旧铸造车间缩减至146人,绩效、用人等机制推倒重来,完全创新。

加入新铸造事业部的贵铝职工,每个人都要缴纳风险抵押承包金,完成年度任务可以领取年终分红,完不成任务要扣除奖金。车间职工执行工资计件制,不搞大锅饭,职工最高工资每月可以拿到近7000元。

在灵活的机制支撑下,贵铝迅速激发职工活力,上线大量高附加值铝产品。“我们现在紧盯着市场,国内缺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经常接到盈利几百万元的项目,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新铸造事业部生产副主任王臻说。在贵州铝厂最困难的时候,王臻曾拿过每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如今他的收入翻了几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