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的一篇文章,写我从学至今的语文老师,今天是圣诞,恰好遇到这个问题,便发在这里好了。

相较人漫长的一生,我是他们的过客,他们可能已经忘了有这么一个学生,但于我而言,他们是过客,却也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语路

贾樟柯曾监制过一部纪录片《语路》,拍摄十二位不同领域的成功者,讲述自己追寻理想的历程,给刚刚起步的年轻人以启迪。我借用“语路”为题,旨在感念语文学习之路点醒我的诸位恩师。他们不只是语文老师,也是文学家,引我入文学的殿堂,使我得以感知文学的美感,语文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稚园没有多少记忆了,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时的日记写作,语法尚不规范,常有错字,文笔更是谈不上,却没有如今的虚情假意。孩童笔端流露出的是纯真天性,自然而可爱。

教四年级语文的是李丽娟老师,现在应该退休了吧。我当时第一次动手写小说,其实就是小故事,作文也这么写。李老师的评语记不清了,总之是夸奖的话,这开启了我对文学的追寻。当时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法大都呆板了无生机,李老师则给予学生足够的宽容。不过她也有严厉的时候,她总是坐在靠着火炉的地方批改作文,判错字。她判字极为认真,不只是用红笔将错字勾画出来,还会公整地写在旁边。而我常常因为错字太多被点名,李老师生气的时候不说话,只是看着,却比打骂更让人害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一跟着邓力军老师学语文,与“邓丽君”同音,却远没有邓小姐那般温柔。邓老师教书很严,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是要挨骂的,倘若背写不出古诗则要打手心。记得有一次点名上黑板背写曹操的《观沧海》,五十六个字,有同学当场哭了出来,他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意味着要打五十六板子。所以我们当时常常在体育课上背古诗,因为下一堂课便是语文。但有一次他路过操场看到了,也知晓是什么情况,此后也便再没这般打过,可能是心软了吧。高二的时候在汾中遇见邓老师,他骑着自行车进城看自己学生中考考上几个,老了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三教语文的是张老师,名字记不清了,实在不应该,她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张老师批评过我两次,一次是批我字写的不好看,她说字若不好看,文章写再好也无人看。我年少气盛不以为意,果然至今吃了不少字上的亏,这是一个看“颜值”的时代。第二次批评对我有大益,她说写作不能闭门造车,脑子空空如也,能写出什么好文章。我谨记此言,字虽然一直没写好,读书的习惯倒是坚持了下来,并因此获得不少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中考上汾中,汾中是百年老校,我把它比作迷你版的“西南联大”。汾中许多老师对学生鉴别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他们为人为学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校风用“自由”二字形容再契合不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峰老师每堂课都会让学生提三个问题,有关历史的,当时李杰颇受老师喜欢,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课本无关。考完试讲题,不给答案解析,让对的人来解释,他做补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李老师常常找来一些汾阳遗老的文章给我们看,一位历史老师对文学也这般痴迷。当时他牵头办自己班的报纸,名字忘了,只记得自己的文章《烟》选录进去,我保存了一份,后来不知怎么遗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平老师带我高一语文,比“贾平凹”少一字,学识却丝毫不差。她那时有自己的出版公司,做一些汾阳县志或村志的整理编纂,所以她教古文与其他老师不同。她要求每人必须有一本古代汉语词典,自己去查注解,一堂课学不了几段,学到的东西却多得多。我的作文似乎不讨她的喜欢,只记得有一篇模仿鲁迅的议论文《我们都病了》被赞“有鲁迅的文风”,过誉了,却激发我写了不少模仿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二跟教现代文学的宋洁老师写一个论文,写完初稿心里没底,想起高三时教我语文的杨岭老师。稿子发过去,四天没消息,以为没戏了,第五天修改过的文章发了回来。整篇文章满是红色黄色的修改,连一些错字和语法上的错误也被细心勾画出来,后来知道写论文的还有其他几人,我的能被选中很大程度上因为杨老师五日的增删。高二高三的时候爱看“烽火戏诸侯”的小说,虽是网络作家但学问极深,文章常常“掉书袋”,我读的过程中学到不少,以致作文时颇受其益。我写的文章杨老师很喜欢,常常在作文课上作范文来读,也会拿到其他班传阅,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心。因论文再次联系后发现杨老师礼佛,恍然大悟,我那时常在文章里写点佛家的禅语,可能这是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教现代文学的杨庆节老师,另一位是教当代文学的宋洁老师。杨老师喜欢笑,讲课时也是这样,从文学中获得喜悦,让人艳羡。受她影响,大一时读了很多现代文学,尤其是鲁迅,读了很多写他的专论,跟着鲁迅学会了自省,被牵引至日本文学。宋老师有儒雅气质,讲课是真正在启迪学生对文学的感知,像极了我高中时的老师。她讲课要求必须把作家作品读完,学生自己总结,尤其是诗的分析,无标准答案。我写影评,对影像的分析与对诗的分析殊途同归,电影是流动的诗。她看我写的影评,跟我说去考电影的研究生吧,我方能下定决心不再随波逐流。文学的各种定义早已忘却,文学的美感却已内化。受其影响,真正开始接触汪曾祺,阿城诸多名家。从两位恩师身上学到最多的,其实是对文学的一片赤诚。从功利到无功利,我从文学中受益颇多。愈发觉得,人活着并不只是为了吃食,总该有精神的慰藉,我有幸找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我的语文学习之路,其实是以此为契机为诸位老师画像,生怕画的不好,辱没了恩师。记得高中教政治的鲁廷人老师说过:“教书是次要的,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用汪曾祺先生的话来说:“精神方面的美育,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