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调查显示贴近生活的传统文化教育易被青少年接受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金小茜)日前在京公布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近8成学校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小城市最为薄弱,贴近生活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易被青少年接受。

这项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杂志开展的调查,有国内12个城市及地区的近3000名中小学生参与。调查显示,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都有专门的教材。近6成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这些课程,内容丰富有趣”。从课程设置和内容丰富程度来看,中小城市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最为薄弱。

调查认为,在家庭中,传统文化教育应重视情感与传承。调查中,逾6成孩子表示乐意和家人一起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因为“春节可以和家人团聚很开心,增进感情”。但对于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3个传统节日,孩子们的喜爱程度却不及圣诞节和万圣节。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节日仅仅是小长假,只有外出旅游和吃喝活动。缺少传统文化内涵,让这些传统节日在孩子们心中日渐淡化。

调查显示,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老少边贫地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经济发达地区。在回答“你和家人参加过哪些传统文化活动”问题时,老少边贫地区孩子与家人一起“听讲座、看演出”和“参加地方民俗活动”的比例均最高。在回答“家里人和你说过有关家族的故事吗”问题时,44%的老少边贫地区孩子选择“家人经常和我说”,明显高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由此可见,老少边贫地区具有一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例如多民族融合、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地方传统风俗保留相对完整等。

调查还认为,青少年更期待符合其趣味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在问到“你希望接受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时,排名前三的选项分别是“更新鲜更时尚,符合我们的趣味”“互动性强,可以亲身体验”“生活中用得上,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

教育专家表示,当今,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探索如何与现代化、与青少年的趣味相结合。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联合知心姐姐团队和国内传统文化教育专家,尝试在学校开设“传媒书苑”传统通识课程,以“通礼懂爱,创新智慧,治天下明责任”为核心目标,研发了针对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的78节课程,这些课程趣味性、参与性强,受到学生喜爱。

(原标题:调查显示贴近生活的传统文化教育易被青少年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