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一视角 | 沉睡两甲子,"致远"舰里发现了什么?

原标题:第一视角|沉睡两甲子后 “致远”舰的悲壮历史你还记得吗?

沉舰残长约61米、最宽处11.5米、舰体保存高度约2.5米,“出水”了大副的单筒望远镜、铜加特林机枪、穹甲、方形舷窗、鱼雷引信等重要文物……

这些“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水下考古项目发现的重要成果,让在海底沉睡两甲子的“致远”舰的“模样”逐渐清晰,我们仿佛看见了当年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场面,也唤醒了甲午海战那段悲壮的记忆。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今辽宁丹东附近海域)爆发甲午海战。此役北洋水师的“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都沉没在交战海区。

“致远”舰是北洋水师最先进的军舰之一,爱国将领邓世昌是“致远”舰的管带。在弹药将尽且遭受重创后,“致远”舰毅然冲向日军舰队,不幸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邓世昌和“致远”舰(来源于网络)

“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遗址地处辽宁省丹东市东港西南约50公里的海域,距离最近的大鹿岛约20公里。2013年11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项目于2016年10月顺利完成。

  水下清理文物工作照

“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领队周春水介绍说,历时三年,项目经过了档案研究、物探搜寻、沉舰定位、探摸试掘、身份判别、保存状况与分布范围确认、回填并实施初步保护措施等阶段的工作。

——2014年4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物探调查工作,锁定水下沉舰的准确位置;

——2014年8~10月, 开展局部重点调查工作,清理出沉舰的上部轮廓;

——2015年8~10月,考古调查发现 “致远”瓷盘、穹甲、方形舷窗、鱼雷引信等重要遗物,确认沉舰的身份为北洋水师甲午沉舰---“致远”舰;

——2016年9~10月,清理出沉舰的舭龙骨,确认沉舰的埋藏深度、分布范围及整体保存状况。

  水底舭龙骨细部

——结束水下考古工作前,为避免海水对铁质舰体的侵蚀,考古队对沉舰采取了牺牲阳极的保护措施——在舰体加贴锌块并定期更换锌块,可以显著减缓海水对铁质舰体的侵蚀。至此,“致远”舰考古调查工作顺利结束。

三年的考古工作,共发现、提取“致远”舰文物200余件,多为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其中,重要的“出水”文物有:

“致远”舰大副 陈金揆 所用单筒望远镜

  “致远”舰大副陈金揆(Chin Kin Kuai)所用单筒望远镜

陈金揆是“致远”舰上官职仅次于管带邓世昌的重要人物,曾为留美幼童。

单筒望远镜保存基本完好,仅中部被挤压破碎,包括三个目镜片、一个物镜片。全长50厘米,物镜7厘米。物镜上刻有英文花体字,初步辩识为 “Chin Kin Kuai”,为陈金揆名字的英文拼写。

  物镜筒上的刻字(Chin Kin Kuai 为陈金揆英文拼写)

“ 致远 餐盘”

型制为宽平沿,浅弧腹、盘心平、圈足。盘心有篆书“致远”二字,外圈为字母,上半圈为“CHIH Y AN”(“致远”),下半圈为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组合成一个圆形徽标。盘口沿处一圈锦纹,纹饰原有描金,因海水浸蚀仅留下纹饰印痕。

  “致远”餐盘

铜加特林机枪

保存较完好,并附带可旋转托架,准星安于枪套口部一侧,前端有圆形排列的10根枪管。全长116、外径18厘米。

  在恒温箱保护的加特林机关炮(除锈处理)

铭牌尚存,铸有武器名称(GATLING GUN)、口径(0.45)、型号(1886)等信息。还发现了加特林机枪所配用的子弹34枚,弹长7.8厘米,弹体铜质,前端装配有铅质弹头。

  加特林机关炮铭牌(除锈后)

“沉舰残余部分在海底淤泥中保存状况较好,舰体外壳钢板强度较高。”周春水说,殊为可惜的是,“致远”舰舰体原有高度应该在8米左右,而现存高度仅2.5米,按此推算,舰舱高度已被切削掉一半,舰体损毁相当严重。

据悉,“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水下考古成果是我国水下考古史上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开启了近代沉舰水下考古工作的新篇章,为甲午海战史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记者王思北

(除注明外,图片均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原标题:第一视角 | 沉睡两甲子,"致远"舰里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