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社会风气向好需要“众人拾柴”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李代祥)近日,浙江象山县关头村的一份限定酒席标准等内容的《文明婚丧约定书》在网上流传,受到网民点赞。全国越来越多地方有了类似的约定书。在中央大力整饬作风问题的背景下,类似乡规民约的不断“出炉”,对规范习俗传承,避免作风问题反弹,协同推进社会风气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习俗关联着社情民意,无疑值得尊重。也要看到,时代在发展,风尚在演变,传统习俗并非一成不变。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到“世界很大,我要去看看”,时代进步鼓励人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人生有梦天地宽”业已成为社会风潮。为此,传承传统习俗,也需与时俱进。

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关系到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巩固,重要性、必要性无庸置疑。然而,随着近年来反“四风”进一步深化,约束干部作风的一些规矩与传统习俗的抵触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引发一些争议,更促使人们深思: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应该如何交融?

谁都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普通群众如此,党员干部也不例外。正如某些党员领导干部“落马”后悔过时表示,当初就是因为看到社会上别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盲目攀比,心存侥幸,铤而走险,逐步蜕化变质,最终腐化堕落。这与党员领导干部的信仰、宗旨、作风等有关,也与社风、民风紧密相连。

“大河无水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如果把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的作风比作小河,那么党风、政风就是大河;如果把千千万万社会成员的作风比作小河,那么民风、社风就是大河。同时,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也不是相互隔绝的,不能孤立看待,更不能对立起来。优良的党风、政风,能够带出诚信、明礼的民风、社风;优良的民风、社风,也能厚植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的肥沃土壤。彼此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其实,关于传承传统习俗的“最大公约数”是存在的,纷争多在于边界的划分。当前,需要警惕的是借风俗之名、情理之常“大办”“特办”红白喜事。正常的习俗活动大家理解,但往“大”和“特”的方向走就容易出问题。为此,尊重习俗,管住“大”“特”,既有利于人情往来的正常化,也有利于防止滋生腐败。

作为党员干部,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补足精神之钙,加强自律自省,增强抵御不良风气侵袭的能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的确必要。从全社会来看,“众人拾柴火焰高”,倡导好乡村自治传统,人人积极参与,自觉践行客观、理性的消费,就能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提供更多助力,推动形成人人受益的良好社会风气。

(原标题:推动社会风气向好需要“众人拾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