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山留师魂——追记遵义汇川区山村小学校长杨华

新华社贵阳1月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李惊亚)2016年11月19日凌晨4时,贵州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丛坝小学校园,在上千村民的哭声和惋惜声中,一位山村校长的遗体被抬起,送回3公里外的老家。

34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大山深处那间乡村小学的工作岗位上。初冬的寒风中,村民们高举的火把、手电筒的光,映红了这位校长的“回家路”。

杨华生前组织学校留守儿童活动时和学生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杨华生前组织学校留守儿童活动时和学生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不惧条件艰苦 扎根家乡从事教育十四载

山盆镇,遵义市汇川区最偏远贫困的一个乡镇,杨华就出生在这里。2002年,从贵州省物资学校毕业后,杨华选择扎根家乡,从事教育,先后工作于五七小学、罗庙小学、雨台小学、丛坝小学,从普通教师干起,直到担任校长。

2013年9月,上级教育部门调杨华到丛坝小学任校长。丛坝小学所在的丛坝村是贫困村,丛坝小学校园破烂,围墙倒塌,学校运动场还是泥土坝,每逢“六一”儿童节开展文娱活动,总是因没有场地只好作罢。

杨华找家长委员会商量,多方奔走,向上级争取资金,新砌学校围墙、硬化运动场、种树美化环境,项项工程紧锣密鼓。

2016年5月28日,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丛坝村委会主任胡寿奎途径学校时,看到杨华一个人顶着烈日在开工整修的学校运动场上搬运建筑垃圾,汗流浃背。“我说,太阳这样大,你休息一下。杨华却说,我这农村娃儿不怕太阳,能给学校节约一分算一分。”胡寿奎说。

就是这样,杨华带领全校8个老师,利用课余、放学后的时间肩挑背扛,在“六一”儿童节之前,硬是在学校教学楼前修起了一个大舞台,从此学生有了一个文娱活动场所。

现任教导主任余明松记得,两年前他来丛坝小学报到,杨华骑着摩托赶到10公里外接他,一路上都给他做思想工作。到了学校,又帮余明松安排住宿,整理床铺。余明松看出了校长的心思,说:“杨校长,你放心,我出生农村,我会安心在这里工作的。”

杨华任教四所学校,历时十四载,爱生事迹数不胜数:他和留守儿童一起做包子、玩游戏,给他们过生日,还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来资助贫困、失依儿童。

   2016年12月21日拍摄的杨华的老家。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摄

“爱学生、爱学校、爱乡亲,却不爱惜自己”

杨华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工作之余,他想乡亲们所想,急乡亲们之急,最爱揽“分外之事”。

胡寿奎记得,2013年寒假,杨华来村委会找他,说丛坝村通往红星组的1公里通组路因年久失修,加上地质灾害,已成一条“危险路”。

“当时临近春节,偷懒心理作怪,我就想把这事往后推,没想到杨华自己干成了,令我自愧不如。”胡寿奎说。

2014年2月,杨华走东家,进西家,召开群众会,发动村民投资9.6万余元,投工投劳奋战22天,从此红星组响起了汽车喇叭声。

丛坝村天星、村公所两个村民组的百余名学生上学都要途径一个叫螺丝岩的地方。这里山路崎岖,悬崖峭壁,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学生途径此路段异常危险。如若碰到暴雨,大米、蔬菜拉不进来,杨华就带领老师们背着背篼把外面的物资背进来。

2015年2月,杨华同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一起召开群众会,决定彻底解决这块“心病”。几天时间,杨华筹资万余元,又同村组干部一起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历时5个月把这段路修通了。

身体不是铁打的,过度的劳累压垮了他的身体,病魔悄然向杨华袭来。

2016年4月,杨华感到身体极度不舒服。在同事和妻子的劝说下,他到遵义市检查,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支血管病变;双侧细菌性肺类性胸腔积液;低氧血症;乙型糖尿病;胆囊结石。

   杨华的宿舍(2016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摄

当时医生要求杨华立即住院治疗,而杨华却说“学校工作那样忙,我咋能住院,开点药走吧。”杨华妻子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打电话请求区里的教育督学给丈夫做工作。

“我也没能劝动杨华,后来还是山盆镇中心校校长命令他休假,他才住院做了手术,谁想到没休息几天又上班了。”汇川区教育督导室责任区督学毛元万说:“杨华这个人,爱学生、爱学校、爱乡亲,却不爱惜自己。”

“把平凡做成了不平凡”

2016年11月18日,杨华与老师一起组织学生讲故事和体育冲关比赛,下午4点放学后,他一个人仍在学校加班。

下午5时24分,杨华妻子胡位群打电话,催杨华回家吃饭,她没有想到,31分钟后,接到了丈夫离世的消息。这竟成了夫妻俩最后一次通话——

接到妻子电话后没多久,杨华就给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打电话,叫送碗方便面到办公室。小卖部员工把方便面送到时,发现杨华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待120赶到,杨华因突发低血糖休克,经抢救无效去世。

站在丈夫仅容得下一张简易床、一张小桌和一个简易柜的宿舍里,看着桌上的方便面和药片摆放地整整齐齐,妻子胡位群痛哭不止。

   杨华宿舍内的桌子上,摆放着方便面、药瓶药罐等生前物品(2016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摄

在胡位群的印象里,每次睡前打电话,丈夫几乎都是在加班。“他太拼命了,人活着,不光为了工作,不光要照顾同事,更要照顾好自己。他没能照顾好自己……”说到这,胡位群再一次泪流满面。

听说杨校长走了,临近的上千村民、近百名学生摸黑赶到学校,哭声一片。

11月19日凌晨4点,村民们打着火把,手持电筒,沿着崎岖山路,把杨华送回3公里外他的出生地——丛坝村红星组玉皇冠。青山脚下,松涛滚滚,埋下一位山村小学校长短暂却又不简单的一生。

“这十几年来,组织上安排杨华去的都是最苦的地方,但他说去就去,毫无怨言,是一个质朴、真正守得住清贫的人,我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毛元万说:“每个人都是平凡的,要做好一件事不容易,但杨华硬是把平凡做成了不平凡,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原标题:青山留师魂——追记遵义汇川区山村小学校长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