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拉松替跑 谁该被打板子

新年到了,新一轮的马拉松又热了起来。据了解,2016年,我国一共举办了306场马拉松赛事,接近每天1场。替跑问题也随之而来。有消息称,跑友圈马拉松参赛名额转让现象极其公开且种类繁多,“有的赛事,有一半人顶着别人的名字。”就在20多天前,在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上,罕见地发生了两名参赛者猝死事件,其中1名死者为替跑者。(1月3日《成都商报》)
   事情发生后,人们总希望找出几个应该打板子的人。马拉松替跑也不例外。存在这么大量的替跑现象,替跑者和被替跑者当然有问题。但是,板子难道只打他们吗?
   从动机上讲,存在两种替跑。一种替跑是功利性的,也就是替跑者为“雇主”参加高级别赛事“刷资格”——这种替跑应该严格禁止。还有一种替跑是非功利的,主要表现为比赛名额有限,有人报上了名但临时有事去不了,有人想去但没有报上名,这时就出现了转让。这种更多出于兴趣的名额转让,显然并不具有道德原罪。
   从媒体报道来看,马拉松活动组办方对替跑态度坚决,那就是禁止。1月2日,2017年度厦门国际马拉松如期举行,组委会比对了十余万张照片,揪出了30名男替女或者女替男替跑者,“但更多的是男替男、女替女现象,因工作量实在太大,无力进行筛查。”从中可以读出组委会的无奈无力,但换一个视角,为什么要一味禁止呢?
   参加马拉松比赛需要资质,私下转让比赛名额,让一些不具备条件的人也参加了比赛,这是造成猝死的一个风口。反过来讲,如果确实因事跑不了可以通过组办方转让,而有需求的人只能通过组办方才能拿到转让名额,接受组办方组织的资质审查,如此不就可以把转让装入规范的笼子了吗?组办方是否可以考虑适当改变过去单纯的堵思路?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马拉松办公室主任水涛也表示,建立跑马资格的官方退出和转让机制,不失为解决替跑难题的方法之一。

    (原标题:马拉松替跑 谁该被打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