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击电信诈骗 立法方能治本

每次谈及电信诈骗,总有一种这样的声音:电信诈骗与我无关,上当的都是贪小便宜、没有防范意识的人。

事实上,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但问题是,如果“防范意识”能够阻挡一切威胁,那就不需要日夜在巡逻的警察叔叔了。

其实,电信诈骗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否会上当。因为,当骗子在电话中准确地说出你的信息时,你的个人信息早已被泄露。换言之,骗子往往是先获得相关个人信息,然后再从中“海捞”可能的上当者。

根据国内最大的网络电话服务商触宝电话发布的《2016年中国骚扰电话形势分析报告》,从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触宝电话拦截下了322亿次骚扰电话,平均骚扰用户竟多达255个,最“厉害”的一个号码骚扰了120万个用户。

当骗子可以轻而易举地说出你的姓名和银行卡账号时,你可以不理会不上当,但是,这些信息的泄露,仍然让你的财产处于危险之中。更令人忧心的是,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更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在银行、房地产公司、4S店等实体商家办理业务时,常常需要使用个人证照,这些信息是否一直安全,公众不知道。在互联网上注册账户时,常常遇到不填写一些信息就无法注册成功的情况,这些信息是否会被其它机构或个人作为他用,公众也不知道。最关键的是,诈骗分子究竟从何处获取这些信息,背后的利益链条有多长,公众更不知道。

目前,在涉及电信诈骗方面,一些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比如,法律自身缺乏系统性,还存在保护范围狭窄,缺乏统一主管机构等问题,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领域,相关保护力度较为薄弱,亟须立法跟进。

2016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电子商务法草案,拟规定电子商务经营主体不得以拒绝为用户提供服务为由强迫用户同意其收集、处理、利用个人信息。而国务院近日公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也明确提出“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出台网络安全法、密码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为了进一步明确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标准,统一执法尺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电信网络诈骗数额达到相应标准之后,具有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10项情形之一的,即可酌重处罚”。

期待在立法进程不断加速推进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能加大对电信诈骗的查处力度,从源头斩断背后的黑色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