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二孩“落地”仍需机制呵护

全面二孩政策正式放开时,曾在全社会掀起一股欢欣热潮,然而一年过去了,这一政策效应却令人五味杂陈。一些家庭悲喜交加,一些家庭则最终放弃二孩生育的念头。这显然并非政策的初衷。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即使目前放开二孩,也难以阻挡我国人口红利的下降趋势。因为独生子女政策恰实施了一代人30年左右,这30年减少的人口,尤其是潜在劳动力,至少要通过20年左右时间才能补充进来。那么在未来20年到30年,劳动力的比例仍将持续下降,在新生人口比例短期内难以实现高速增长背景下,其带来的直接结果将是老年人口比例持续攀升,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剧,总体人口红利下降趋势短期难以改变。

为应对这一形势,国家权衡利弊,及时调整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孩生育。

总体政策鼓励生二孩,但在很多具体规定和细则中反映的思想则并非如此。

比如全面二孩实施之后,独生子女统筹报销待遇和独生子女奖励等政策统统取消。但生二孩和生一孩的待遇并没有明显差别。类似这样的政策,其实并没有体现出鼓励生二孩的思路。

再比如,在北京预产期在月末的孕妇要想在三甲医院建档完全是拼运气。因为很多医院有限的建档名额是按月发放的。预产期在月初,床位竞争者少,若到中下旬,当月床位基本已约满,几乎很难建上档。这对于预产期在下旬的孕妇,显然在制度设计上有失公平。

这其中的焦灼你甚至不用亲身体会,只要稍微看看各大生育论坛被刷屏的医院建档攻略和家属在医院彻夜排队占位挂产科号的新闻,你就可以感受到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生个孩子有多难。

这些现实有意无意在提醒你,生还是不生,确实仍是个问题。

也许正是政策缺乏协调,公共服务与需求的错位,才是问题的症结。

很明显,这其中存在政策“打架”和制度冲突。总体鼓励生育的政策在推行过程中,被不同层面的具体规定和制度“客观”抵触甚至制约,使实际政策效应遭到不同程度削减。

从这个层面讲,全面二孩政策在推行过程中,还应统筹协调各地相关规定和制度,配套完善相应落地机制,加大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建设和投入,包括可采取政府直接承办或购买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家庭提供更多安全和便捷的公共托育服务等。

只有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政策执行体系,确保家庭“想生也敢生”,生了能养得起且养得好,才可能打消家庭生育二孩的后顾之忧,为缓解人口红利减少迈出实质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