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最高科技奖揭晓|在他们走上领奖台之前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今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

共同获得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赵忠贤 -

赵忠贤院士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室里(2014年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作为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领军人,从1976年起,赵忠贤院士带领团队在世界科学界数十年的“超导竞赛”中不为浮躁所动,瞄准科学前沿,在坚守中不断创新突破,始终领跑国际高温超导材料研究。

1987年2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在液氮温度100k以上条件下的超导体,在超导材料研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图为赵忠贤院士(左)和杨乾声在测试超导体。新华社记者陈锦摄

超导,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当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时,电阻会突然消失,具备这种特性的材料被称为超导体,它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

令科学家困扰的是,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不能超过40K(约零下233摄氏度)。寻找到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一直是全世界物理学家的研究热点。在超导研究史上,有10人5次斩获诺贝尔奖。至今这仍然是充满发现机会的领域。

1987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三世界科学院二次大会上,赵忠贤院士(前左)与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萨拉姆握手。在这次大会上,赵忠贤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新华社发

赵忠贤院士(左)指导研究生做实验(1995年5月16日发)。 新华社记者杨武敏摄

上世纪80年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超导热”。在这一波热潮中,赵忠贤带领中科院物理所团队在钇钡铜氧中发现了起始温度高于100K、中点温度为92.8K的超导转变,使得超导体低温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替代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这项工作于198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赵忠贤院士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55K以上铁基超导体试验的示意图前(2014年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赵忠贤院士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介绍旧实验室(2014年1月7日摄)。照片上左边的机器是以前从国外打折购买的。就是在这里,他们团队做出了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然而此后,全世界科学家对超导材料的探索一度陷入迷茫,高质量的论文也大大减少了,很多研究者纷纷“转向”。国内的高温超导研究也受到了影响,很多团队不得不解散。

“当时虽然遇到了瓶颈,但我坚信,高温超导研究有潜力,未来必将有重大突破。”时任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赵忠贤认定,必须坚守这块阵地。

赵忠贤院士坐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旧实验室外(2014年1月7日摄)。就是在他背后这幢小楼里,他们团队做出了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他带领团队顶着“难出成果”的压力坚持高温超导研究,为将来的科学突破做好了准备。无数次制备、观察、放弃、重新开始……这一干就是近20年。

赵忠贤院士办公室的一面墙壁上挂满照片,他指着自己最喜欢的两个孙子(2014年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冷板凳”终于被他们坐热了。2008年,物理所团队发现了转变温度4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确定铁基超导体为新一类高温超导体。赵忠贤带领团队接着又发现了系列5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并创造了55K的铁基超导体临界转变温度的世界纪录。

2014年初,时隔24年,赵忠贤等再次凭借高温超导研究问鼎象征着中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此前,这一奖项已经连续空缺3年。

赵忠贤院士演示磁悬浮现象(2017年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赵忠贤院士(左四)和学生、同事在实验室里(2017年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现在我国的超导研究已经是一流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我国在超导研究中已经具备原创性突破的基础和能力。”赵忠贤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磨刀”,在学术思想上、技术手段上做好准备,发现新材料及新的现象,特别是力争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并且让外国人接受,真正去引领世界超导研究的发展。

-屠呦呦-

青蒿,春生苗叶,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宋代药书《本草图经》中寥寥数笔描述的植物,神奇地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的研究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努力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这个发现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治疗疟疾的“首要疗法”,使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新华社发

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屠呦呦在进行科研工作。新华社发

记者翻拍的工作中的屠呦呦(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青蒿和抗疟疾成药(拼版照片)新华社发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2011年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成云摄

40多年过去,2015年10月5日,青蒿素的研究为屠呦呦赢得了诺贝尔奖的崇高荣誉。这荣誉,铭刻着屠呦呦的名字,也铭记着一代科学工作者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光辉业绩。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前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5年1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叶平凡摄

在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5年12月10日摄)。新华社/法新

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演讲时说:“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掘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医药学研究者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左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左三)和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左四)在演讲结束后合影(2015年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叶平凡摄

屠呦呦在北京家中(2015年10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关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什么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每年举办一次。首届大会于2001年2月19日在北京举办。大会缘起于国务院于1999年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该条例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改革,标志着我国科技奖励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科技奖励的杠杆作用。

最高科学技术奖

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最高奖项。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两类科技工作者:一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二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条例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的人数不超过2名。

编辑|吕迅 吕帅



(原标题:国家最高科技奖揭晓|在他们走上领奖台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