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体育开年时评|国内运动队科技保障亟待升级

2016年2月25日,国家女排举行媒体公开训练课。新华社记者李俊东摄

新华社西安1月14日新媒体专电 题:国内运动队科技保障亟待升级——体育开年时评之六

新华社记者郑昕

竞技体育“小米加步枪”的时代早已过去。在信息化引领下,中国竞技体育若要继续在国际保持领先地位,运动队须不止于“经验论”,要摒弃粗放思维,在坚持运动员为主体、避免成为科技附庸的前提下,从备战大赛的角度考虑,在日常管理和训练比赛中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

奥运冠军邹市明(左)与妻子冉莹颖用VR技术观看视频。新华社记者孟永民摄

现如今,科技已极大改变了体育生态圈的面貌,无论是运动员在规则允许范围内配备高精尖的训练、比赛装置,或是观众通过4K、VR、AR技术更身临其境地融于比赛氛围,还是一般锻炼者依靠电子设备监控生理数值、运动效果等,都得益于科技发展的一日千里。

作为体育核心内容之一的竞技体育,特别是国际最顶尖的竞争,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更是与日俱增。纵观各体育强国,一个共同点是科技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运动员训练和教练指导的方式。斥巨资组建的科技团队为运动员打造从衣食住行到训练比赛的系统保障,精细程度不啻于“武装到牙齿”。单说那些已在现实中运用的“黑科技”,如撑杆跳高的碳纤维杆、足球领域的大数据收集背心……每一块金牌的后面,都附加着巨大的科研投入。

中国队球员张琳芃(中)与队友在训练前热身。新华社记者孟永民摄

而在国内,人们对于科技帮助提升运动成绩的认识依然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在信息时代之下不少教练员依然躺在“感觉”“经验”的老路上。不过,科研团队通过研究国内选手特点,改善其技术动作或是细节习惯,最终提高成绩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单靠一项研究成果都有助于成绩的飞跃,推而广之,在差距动辄只有0.01秒、0.01米的较量中,科技的杠杆意义不言而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当今竞争残酷的体坛,“知己”和“知彼”都很大程度仰仗于科技,而非经验判断。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重现辉煌,不只是靠着“女排精神”指引下的意志品质,还有日常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撑。拥有数据分析团队的女排,在赛前赛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手特点,赛中有实时监控辅助教练组临场指挥。从女排的荣誉中我们能够看到,正是有遵循专业主义的一系列从管理到训练再到比赛的科学手段,队伍精神力量的爆发才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小组赛中,来自各参赛队的数据分析员坐在场边人工录入比赛数据,通过专业软件分析数据,最后将数据实时传给教练组,辅助教练现场指挥和赛后分析。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

体育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提升。国内运动队的科技升级与保障,不只是依靠自身力量能够实现的,这需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商业组织的共同参与推动。一旦这些科技成果在竞技比赛中成功应用,转而投入到民用领域,同样能够保障全民健身的开展及健康中国的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竞技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乃至多赢。

编辑:郑直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原标题:体育开年时评|国内运动队科技保障亟待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