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看了五部电影,两本书,本来都想写一下,但发现知识储备还不够只能点到为止,那就想,干脆做一个总结,顺便将它们介绍给你们。

周一看完《英雄》,冲着李连杰和甄子丹的意念打斗,差强人意,该虚的地方实着来,反而是之后与梁朝伟湖边的那场戏更具山水写意。摄影出身的张艺谋还是太重色彩,看多了真心觉得有点腻,太有视觉侵略性。秦军出征,大规模的调度,显示出王朝的威严气势,用到别处便是奥运,显大国气象。

周六看完《长城》,感觉豆瓣的评分低了,影评人从纵向比较自然瞧不上投身商业片怀抱的张艺谋。但是从商业片的角度来看,如此大规模的制作,并且能呈现出该有状态的只有张艺谋了。他对色彩的运用,对大规模场面调度的把控真不是盖的。

周二第三次看《天注定》,依旧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心理上居多。有人说贾樟柯不会拍电影,那是他恰恰不了解电影。愈发觉得电影是整体性的东西,《天注定》里的暴力镜头相比西方B级片就像是过家家,但它就是能让人心理上不适,这是剧情,调度,色彩,音效,表演,摄影,多方作用的结果。所以看完《熔炉》后,我发誓这辈子也不看《素媛》。

周三周四看完《杀死比尔1》《杀死比尔2》,真心佩服昆汀,一个玩电影的人。从录像厅时代出来的他几乎受到香港日本电影的全方位影响,各种元素混搭,各种创新,对传统的打破,让人大呼过瘾。这远比《天注定》血腥多了,是生理上的刺激,大量的血腥镜头,血浆包像是用不完似的。关键是第二部结尾的设计,提纲挈领般将之前的铺垫拉开,漫画式的人物变得真实,这是人性的刻画。

周五买的书全回来了,先把程耳的小说集《罗曼蒂克消亡史》看了两遍。感觉他还是拍电影比较好,整本书的结构是现在与过去的对应,六篇小说《人鱼》对应《女演员》,《鸡》对应《童子鸡》,《皮囊的诗篇》对应《罗曼蒂克消亡史》,前者是现在的故事后者是民国往事。

最大的感触是现在的叙事里有《边境风云》的味道,过去的叙事里有《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味道。而且性成为了贯穿所有叙事的因素,说句不敬的话这是我见过的写的最好的小黄文,一本有关性的小说如果让人产生冲动,是不是证明它还稍欠火候?或者我水平太次?

《童子鸡》一篇写得极好,电影里童子鸡和妓女饭桌对话后就没了踪影,小说里将童子鸡一生描绘了出来,倘若以他为主角拍一部电影也是可以的。是一出大悲剧,程耳白描笔法,漫不经心狠辣异常,让我想起了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这是关于人的故事。

周日也就是今天,天杀的停电,于是把《独立日2》大致看了一遍,书做的精致,喜欢封面的宣传语:“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文章的话,现在的我不怎么喜欢,适合刚接触影评的人看,有点文艺向,更像是自我的抒发,可以激发人们对电影的热爱。

其实木卫二后期的影评偏向于电影分析,很多不错的文章没有收录进来,太学术,不适合大众,这是商业性的选择,但书的后半部分影评偏学术,需要少量的电影知识。

我反而挺羡慕他的,不是羡慕他的成就,是羡慕他对电影的感觉,可以一直被触动,并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出来。电影是艺术是感知,太理性,太重分析,貌似找到了什么,反而失掉了什么。

文章提及的电影《英雄》《天注定》《杀死比尔》《熔炉》《边境风云》《霸王别姬》huifu电影名给你看,书的话,我买的是实体书没有电子版,想看的不妨买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