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一视角|针灸小铜人 背后大内涵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新媒体专电题:第一视角针灸小铜人 背后大内涵

新华社记者王思北、李亚红

针灸铜人,是中国古代供针灸教学用的青铜浇铸的人体腧穴模型,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教学模型和人体解剖模型。

这样的铜人,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他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你知道吗?

中国赠给世卫组织的针灸铜人。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来,跟着视点君一起涨知识!

中医针灸,是基于中国古代积累的生命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治疗方法。它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针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熏灼身体特定部位,用以解决疼痛、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在当代仍有广泛应用,并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生”于宋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用语言表述不规则三维人体的腧穴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针灸腧穴的标准一开始就包括文本和图形两个部分。

根据《北京志·卫生卷》记载,针灸铜人最早出现在宋代,医官王惟一整理研究了前代有关针灸学的文献,创造性地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体型与正常人相等,躯壳可以拆,“内藏脏器,外刻穴位于全身,并涂一层黄蜡封固穴孔,内装水,以试医工之分寸,其针中穴位时,即流出水,针刺分寸不到穴位,水不出”(南宋周密《齐东野语》)。

这具针灸铜人的尺寸以当时标准男子身高为准,是一具与真人同大的针灸铜人模型,刻有宋代针灸腧穴国家标准的全部354穴名。此后,又出现了元明针灸铜人、清针灸铜人。

专家说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同仁堂医馆馆长关庆维:针灸铜人是中医药文化的象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中医学校,都用经络铜人作教学工具。随着时间推移,针灸铜人的材质、穴位数和宋代最初的模具有所不同,但都是基于宋代针灸铜人发展而来的。

中医针灸泰斗程莘农的嫡孙、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程凯:在王惟一之前的针灸穴位研究都是画在纸张上的,而王惟一创造的针灸铜人让穴位标准化、直观化了,对学生进行教学与培训时有了模具,更容易让人理解。现在学针灸,尽管形式上不再是古代的铜人,但依然在延用古代铜人的理念。

可以说,针灸铜人对于针灸学进一步科学化、穴位规范化起到重要作用,是中医针灸史上的里程碑。

随着针灸铜人在针灸教育与临床的影响越来越大,针灸铜人渐渐成为针灸学乃至中医药学的象征和标识。如今,针灸铜人已在五湖四海扎根安家,成为各地中医学院的针灸教具。

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医药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1月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荣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前,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摘得诺贝尔奖,这一抗疟药物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世卫组织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开展的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

越来越多的国家感受到中医药的价值和魅力。

2013年7月,马耳他总统乔治·阿贝拉来到帕奥拉市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称赞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是马中两国友好交往的一个典范”。

2015年10月,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在布达佩斯说,中医疗法在匈牙利是非常重要的补充疗法,值得推广。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美国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让这一“中国印”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伴随着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和推广,相信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将接受、喜爱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原标题:第一视角|针灸小铜人 背后大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