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手书春联:中国人重温传统年味记忆

新华社南昌1月2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高一伟)春节临近,家住江西省南昌市光明社区的涂佳欣钰与往年一样,在爸爸的陪伴下来到社区服务中心,为大家写春联送祝福。

“紫燕翻飞千里锦,金鸡领唱九州同”。10岁的小欣钰不一会儿就写好了一副寓意吉祥的春联。“现在每年都来给叔叔阿姨写春联,大家都喜欢,我写得也很开心!”

社区主任刘云娟说,手书春联不仅是送祝福、送心愿,看着别人亲手写好的吉祥春联,居民的喜悦都写在脸上,贴在家门口,对未来的寄托也更绵长。

涂佳欣钰在现场写春联。

一副副手书春联,不仅装点着除旧迎新的喜庆,还承载着中国人的年味记忆。

南昌市东湖区苏圃路曾被市民称为“春联一条街”。市民张宝和说,过去,沿路街边分布着十几家手书春联店,如今这样的店已经不多见了。

在这条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记者找到了一家手书春联店,店面不大,墙上挂满了写好的春联。店主余新国是位年过花甲的书法艺人。受他的影响,儿子余荣从小喜欢写毛笔字,父子俩在苏圃路上开店已近三十年。

余姓手书春联店挂满待售春联的内景。

“玉猴呈祥人安康,金鸡衔瑞事称心;喜得猴岁成骏业,笑看鸡年展新图……”余新国指着一张“春联谱”,露出得意的神情,“你看,这上面的春联有很多种,你想要什么我们都能写出来。我们爷儿俩每年都会编新联迎新春,七字的、八字的、十字的,还有喜联呢!”

“看他们写春联本身就是一种年俗文化享受。”在店里挑春联的市民王成说,相比印刷版“千篇一律”式样的春联,手书春联更灵动多变:从书法艺人的悬腕运笔中,感受红纸上挥毫泼墨的浓浓年味。

余姓手书春联店挂满待售春联的内景。

在余荣看来,市场上印刷版春联居多,但更能彰显春联文化意蕴的还多是手书春联。他说,几十年来,邻里街坊都熟了,为了方便他们像过去一样买到手书春联,店会一直开下去。

春联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宋代,春联叫“桃符”。王安石《元日》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自那时起,题写春联就已经是中国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均认为,手书春联与书法的美妙结合是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文化独创。“手书春联”热,表明大众文化心态有向传统回归的趋势。“一笔一划之间就可以重温年味记忆,正是人们对中国传统习俗的一种文化自信。”

(原标题:手书春联:中国人重温传统年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