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太原市第一机床厂宿舍,提起赵海明,无人不知。一个88岁的老人,凭借30年义诊的善举,赢得众人尊敬。每当提起义诊的故事,赵老总是谦逊地笑着说:“是党和人民养育了我,我要回报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漫长的三十个年头中,赵老医治过的人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然而,从一如既往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诊疗中,赵老渐渐发现,为人民服务,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把身体尚好的老中医发动起来为社会服务,是我最大的心愿。”他说,很多老中医退休后因为年龄原因找不到工作而闲在家中,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一来,造成他们医术的闲置;二来,为社会养老增加了压力。如果政府能够将这部分老中医加以重视并合理利用起来,将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时下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小包、几根银针、一瓶碘酒、一瓶药棉,这些在普通人看来毫不起眼的物件,却是赵老医治病患的掌中宝,他管它们叫“袖珍医院”。1954年,赵老在军队当侦察兵。一年后,他被部队保送到边区学医,而后一直奋战在战地医疗一线。随着1949年解放太原,他也转业到了地方医院。虽然对中西医都曾有过系统地研学,可对于“国宝”中医药学,赵老却倍为珍爱,针灸更是老人的专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日里,赵老在诊疗和出诊之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研学《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每日必读的,虽然已经读过多次,但每次再读都有新的收获。不管读什么书,人的思想总是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得到升华。”赵老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访中,老人家的电话不时响起,都是从各地打来咨询病况的。义诊了将近30年,“赵海明”这三个字也借着老百姓的口传遍了全国。多年来,除了山西省内,新疆阿克苏、内蒙古赤峰、河北保定、江苏南京、陕西西安等地的老百姓也纷至沓来,请这位老中医施以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是义诊,就绝不收半分钱!”在赵老数十年的诊疗生涯中,这已是不成文的“规矩”。赵老告诉记者,来他这儿看病的人当中,多半儿经济状况都不是太好。曾有个吕梁的农民来看病,单他自己,从吕梁到太原的往返路费就是160元,外加一个随行陪同的人,就是320元,还没包括在太原吃住的费用。“对咱们城市人来说,400块钱不算啥,可对于农民,那就是400斤玉米呀。”赵老略显激动地说。后来,赵老干脆让这两个人住在自己家,为其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赵老是义务为大家看病的,可许多得到救助的人在心存感激之余总想回报老人些什么,但都被他婉拒了。郭女士是太原市第四建筑公司的职工,2005年,她的老母亲由于脑出血患上半身不遂。经人介绍,便请赵老为其扎针治疗。“起初我还担心,不给钱人家能给用心治吗?”带着疑虑,赵老每次上门诊疗后,郭女士都会付些费用给他。久而久之,郭女士的母亲日渐好转。而在最后一次诊疗结束时,赵老掏出一个纸包给了郭女士,里面包着她给他的所有钱。“我不收钱,她担心我不给好好看病,那我就假装收下,治好再退给她。”说起这件事,老大夫俨然变成了一个老顽童。在他的思想中,病人给钱他不满意,告诉他“病好了”才是令他最高兴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怀揣一身好技术,却从来不为自己谋利益,许多人觉着赵老太傻。可他说,这是感恩。“我13岁上就没了妈,饿着肚子没法活。后来,参加了八路军,是党和老百姓给了我活下去的出路和学习知识的机会,我怎么能不为老百姓服务呢?”就是这份感恩,让一个老人在退休后毅然坚守着“ 岗位”三十年。曾经有人试图与赵老合作,对方出资办诊所,只需他坐诊即可。可也被老人拒绝了。对于赵老的这种坚持,他的7个孩子从未有过半句埋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赵老家看病的人可以用络绎不绝形容,每隔20分钟,门铃就会响起一次。在他家门口,写着“福地居福医,福医疗福人”两句话。他说,别人不生病是别人的福气,他能医好别人的病是他的福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8岁高龄,本应在家安享晚年。可面对病人的请求,老人从不推辞。采访当天,上午的两个多小时,赵老给5位病人进行了扎针治疗。临近结束,一位家住柴村的居民又打来电话,希望赵老能上门为其瘫痪的姐姐进行诊疗。当时已近正午,本能推辞的赵老却再次应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