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以大气豪迈的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和瓷器制作技艺推向顶峰, 给人一种鲜明的视觉效果,从而确立了以后青花瓷器的繁荣与发展。

最具代表性的青花料苏麻离青,又称之为苏勃离青,苏泥勃青。起源于波斯, 名称来自波斯语“来曼”的译音,具体是什么时间钴蓝料被商人带到中国不得而 但从元代以及明洪武、永乐、宣德等中早期青花瓷特殊的发色,并结合文献及现代化学分析, 可以明证苏麻离青即是来自伊拉克萨马拉(Samarra)的钴蓝料,记载是明永乐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第一批“苏麻离青”料。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三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 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元代青花线条稳定少晕散,是景德镇工人对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做了技术上的改良,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成熟的产品颜色青翠沉着,色料较薄、线条流畅稳定、少晕散,多黑斑,

由于苏麻离青中含Fe2O3,在还原焰中Fe+2浓度不太高的情况下将釉着成绿色,如果局部聚集浓度高了则会变成褐色甚至呈黑色, 即形成Fe+3的着色,而Co离子是纯蓝色的。因此,正烧时青花呈Co离子和Fe+2同时并存的翠青色, 欠烧时由于钴料未在釉中散开及溶解在釉中的量少故呈现带灰的青蓝色。过烧时由于色料在釉中的大量扩散形成晕散现象, 然元青花中出现晕散的很少见。用80—150倍显微镜可看到瓷釉下铁锈斑的地方有明显放射性不规则的线,别的地方虽然也有放射性线,但不明显。有这种放射性线一定是元代青花苏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青花总体给人感觉灰突突的,除了铁锈斑、黑斑的典型特征外,似乎与元、永乐和宣德的蓝色搭不上边。 因为钴矿的品质也相当分散,因所含成分:铁、钴、锰等着色元素比例和含量的不同,参差不齐。因而在制成色料 景德镇窑工首先要对钴料进行加工,其加工步骤有《江西大志 陶书》中记载的“敲青”、“淘青”等净化提纯的方法, 也有《天宫开物》中所描述的煅烧处理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更多、更纯净的氧化钴,剔除杂质:铁锰等氧化物。 反之,淘洗不精的次等品、淘洗残剩的废品,则氧化钴含量低、氧化铁相对高,尤其是铁钴比高,洪武青花,发色多沉闷, 呈灰蓝、灰黑色,线条稳定、少晕散,多黑斑,这正是洪武青花成分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乐青花的一大特征是晕散。较高的烧造温度、较高比例的钙和钾、钠及铁, 都会降低釉面的粘度增加流动性,使青料更好地溶于釉中并向非着色区扩散。 永乐青花上多见流动的鱼藻纹、随风飘动的花、与茎叶,将晕散的效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在这些纹饰上, 能够给人一种栩栩如生和灵动美妙的感觉。而青料较厚、烧成温度偏高,也使永乐青花在晕散中更加发色浓艳。 永乐青花瓷釉面较元青花和洪武青花更为莹润,从釉面的成分上看,其钾含量相对较高,增加了烧成后釉面的光亮度和莹润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静地摆在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华丽的博物馆,还是普通的店面里,不需要任何人的演说介绍,宛如一株出水芙蓉,不见一丝娇柔造作之态,就可以吸引任何人的目光,反倒有一种遗世而独立的脱俗风骨。 青花瓷的美丽,珍珠般的素胎上有着青色的线条如烟雨般勾勒,孔雀蓝成了青瓷本色。古人云:“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色虽单一,但并不单调。在生花妙笔下,或浓抹淡施、粗细有致;或刻意求工,层次分明;或寥寥数笔,美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