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阻断“近亲繁殖” 中国白牦牛核心种群得到保护

  甘肃天祝珍稀白牦牛。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摄

新华社兰州2月1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王艳明 程楠)早晨7点刚过,在海拔2800多米的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黑马圈河村,牧民卓玛才旦就开始忙碌起来,伺候他家的白牦牛吃“早餐”。

卓玛才旦家的100多头白牦牛是天祝县白牦牛的核心种群,在“伺候”它们时他一点也不敢马虎,晚上将体弱的隔离到暖棚里,早晨给所有牦牛都要喂一顿营养丰富的青干燕麦草。

吃完“早餐”后,不用驱赶,白牦牛们迈着悠闲的步子,进入卓玛才旦家有围栏的冬春草场,开始一天的自由觅食。晚上太阳下山时,它们又成群结队回到圈舍周边。

“现在是牦牛膘性最差的时候,晚上还要加一点玉米等精饲料。”卓玛才旦说,加上租的,他家有2400多亩冬春草场。5月天暖之后,全部牦牛将会被赶到祁连山脚下海拔较高的毛毛山夏秋公共草场,10月天冷之后,再回来。

  甘肃天祝县松山镇黑马圈河村天然草场上放牧的白牦牛。资料图片

天祝白牦牛是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草原上的特有畜种,是中国稀有珍贵的遗传资源,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在卓玛才旦眼里,白牦牛是最有灵性的动物:“在草原上,很多人家的牦牛如果混在一起,吃完草后,能各回各家。”2014年夏天,卓玛才旦家的一头公牦牛走失了。一年之后,同样的季节,这头白牦牛自己找到了家门。

“白牦牛浑身都是宝。”卓玛才旦说,光1斤牛尾巴毛,就能卖140多元钱。去年,他家养的白牦牛肉、皮、毛总共为他带来15万元的纯收入。为了方便孙子在城里上学,他还在县城购置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楼房。

为保护白牦牛种群不退化,异地调畜、阻断“近亲繁殖”是当地多年坚持的做法。2016年,县上畜牧部门协调,帮助卓玛才旦从离家近百公里外的打柴沟镇多隆村调来两头公牛,他家的15头公牛也被调给了其他乡镇的养殖户。

“每调入一头公牛,政府为我们补贴2000元。”卓玛才旦说,由于养殖得当,种群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他家存栏的白牦牛有133头,还被列入了畜牧良种补贴项目示范户。

除异地调种扩繁外,从2000年开始,天祝县与甘肃农业大学、全国畜牧总站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合作,开展了天祝白牦牛胚胎移植、细管冻精试制研究等生物技术保种实验。

“经过多年的努力,天祝白牦牛核心群组建已初见成效。”天祝县畜牧推广站副站长裴成芳说,目前,当地已建立起6个白牦牛保护区,白牦牛核心群已达20群1000头,扩繁群100群6800头。

截至2016年,天祝白牦牛存栏数已达5万多头。“去年,政府对白牦牛的各类补贴近200万元。”裴成芳介绍,天祝县白牦牛种群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当地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原标题:阻断“近亲繁殖” 中国白牦牛核心种群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