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黄河,在流经石嘴山时放慢了脚步,孕育出一个四季皆美的城市,滋生出许多宝贵的手艺和文化,成为当地人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城东北二百里,有山石突出如嘴。”石嘴山,因此而得名。

在石嘴山人的口中,这里是一个汇集五湖四海的江湖,京剧、秦腔、豫剧……

随着当年建设石嘴山的人而来,在贺兰山下生根发芽。

岁月洗礼,过往的历史如同流经而过的黄河,在这里缓缓地停下脚步,滋生出许多宝贵的手艺和文化,成为当地人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哇呜是一种土制乐器,只有两个孔,因吹出来“呜呜哇哇”的声音而得名。

在宁夏地区,泥哇呜多为扁豆形、牛头形、牛角形和鱼鸟形,上面刻着植物、花卉和传统纹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达吾德小时候,身边人都会吹泥哇呜。但现在,只有他一家子在制作了。

20年前,他想以这门手艺为生,开始对泥哇呜做改造,两孔变成五孔,再到七孔、十孔,只能发出“呜哇”声的泥哇呜,已能吹出完整的曲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嘴山产煤,杨达吾德自然以煤做燃料。

“每次烧窑,是在凌晨2点40点火,烧制19个小时到第二天晚上约10点,再自然冷却一晚,第三天上午七八点开窑。”每一窑,可以烧1200个泥哇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石嘴山北武当庙,有一种有着历史悠久的音乐——渣渣子。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建业76岁,是位老中医,平时在平罗县坐诊,只有北武当庙举办大型活动时,才从几十千米外赶回。

渣渣子是佛教音乐,用工尺法记录,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慈禧太后逃往西安时,随行的僧人留在宁夏,渣渣子也就流传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年纪太长,还经营着一家医药铺,徐建业只能利用闲暇时间整理渣渣子。

为了让后人看懂、听懂这门从宫廷传出的佛教音乐,他已经将200多首曲目用简谱整理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本才的砂锅作坊在石嘴山最北端的惠农区,再走几十千米,就是内蒙古。

他做了30年砂锅,将黏土和细焦炭混合做坯,以制作砂锅和药罐为主。有时,他也接受定制烧几个仿古陶罐。冬天来临,做好的坯体不易干燥,赵本才就做了一个大炕,提升温度让砂锅们散发水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洪喜,画平罗古城,过去那个不复存在却文化依然的地方。

家里的两间房,大的做画室,小的是卧房。他说自己是农民,只能画农民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赶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骡马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出》

18年前,王洪喜决定以《清明上河图》为样本画平罗古城,四处找上了年纪的老人聊天。

18年过去,125米的《平罗古城》还有最后10米就完工。

他想办一次画展,让石嘴山的人民看看自己生活的地方,过去是什么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良璿75岁,腿脚不便,身体不好,12℃的气温,他已经带上了手套,但全程都乐呵呵的,偶尔还来两句秦腔。

朱良璿爱画画,他的作品看似油画又不是油画,却十分逼真。这全耐于他使用的绘画工具——电烙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良璿会先画水彩,再在画面上用烙笔游走。

“只要烙笔走过的地方,颜色就会更鲜亮。”烙铁画的绘制工艺并不复杂,但要掌握恰到好处的火候就难了。几十年来,石嘴山的一山一石,一景一物,都浓缩在老人的心血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瑞珍家的前院后地,都是用来种葫芦的。

每年3月播种,6月捆扎葫芦,8月选果雕刻,9月摘取、阴干葫芦,10月扯藤晾晒土地,余下的时间,就是打皮和画葫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还不能连续两年种在同一个地方。

今年种葫芦的地,第二年得在原地种葱杀菌,待到后年才能又种葫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折红旭爱剪纸,尤其钟爱创作大型剪纸作品,最长的是120米的《毛主席诞辰120周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刀纸,就是100张,重量不能超过4斤半,这样刻纸才会有产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嘴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鲁卫东,尤其擅长人像剪纸,还能蒙眼剪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授权发布丨文·摄影|《中华手工》孙凝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