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爱,与节日无关

  2月14日,在呼和浩特市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公园,同为瑜伽教练的一对情侣在“爱在呼和浩特”雕塑前秀瑜伽。情人节来临,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传递温情,表达爱意。新华社发(丁根厚 摄)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任沁沁 王阳 周文其)送束花、看个电影、吃个烛光晚餐就是爱情?非也。一些热衷于过西方情人节的中国人,开始淡化这个节日的色彩,选择不过或者简化这个节日。他们的回答是,深情更在平日里,爱与节日无关。

去年在情人节为心仪姑娘张罗了浪漫“求爱”仪式的“80后”小伙子李亦恒,今年“啥都没准备”。不是因为女朋友到手了就不用心了,而是“好姑娘”给他上了一课。

“好的爱情并不需要玫瑰花,而是,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正好在。”“相爱相守的日子,每天都是情人节。”这些女友说过的话,李亦恒悄悄地记在心里,也落到实处。

口渴的时候递上一杯甜水,天冷了送来一个暖水袋,难过时陪伴在身旁,高兴时一起分享喜悦,该静默时静默,该疯狂时疯狂……这就是李亦恒给女友的爱情。他们准备在鸡年领证,携手度过漫长岁月。

  2月14日,在山东济南市历下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孙长英(左)和汤静仁两位老人在补办结婚证后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有情人相守,要的是安稳的日常。结婚18年的烟台市民贾春丽夫妇,已经有了“一个眼神就知道彼此需要什么”的默契。他们的共识是,日子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带着烟火气,买菜、做饭、送孩子上学……过好每一天才是最真实的。

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情人节,这对夫妻都没特别在意过。“真正的爱情不是一个节日礼物就能够表达的,平平淡淡才是真。”贾春丽说。

商业化日盛,不少节日都沦为商家炒作的节点。情人节更被发挥到极致,各种捆绑广告狂轰滥炸,令人反感。当有一些人被“胁迫”过节时,节日就失去了美好的意蕴。

小许目前家住长春,与女友异地恋爱。在他看来,情人节的商业宣传都是套路,原本52元的礼物得花520元才能买到。过不过节、送不送礼对两个人的爱情不一定有什么实质性促进作用,处理不好反而成为负担。“看到别人都过节、送礼物,有的情侣会有攀比的消费心理。”

  2月14日,在内蒙古包头火车站,调车员王磊向妻子赵元清献花,迎接他们婚后的第一个情人节。新华社发(唐哲 摄)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李晓光,情人节中午被单位门口一大片花束“惊呆”了。

“我如果有女朋友,会在平日里就给她小惊喜,而不会刻意在情人节当天送花。”还是单身的李晓光说。

当然,还有一些人回归传统,选择过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比如古代的情人节元宵节,或者七月初七七夕节。刘昱含是一位刚离开大学校园不久的“90后”女孩。她说:“别人都看电影时,我去看京剧。别人出去唱歌,我回家弹古琴。过七夕我会送他自己亲手做的香囊,因为古代女子这天会送给心仪的男子荷包香囊之类的定情信物。”

  2月11日,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一对情侣在白天鹅造型花灯前牵手秀恩爱。新华社发(马玉 摄)

“有容乃大。”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家仲富兰说, 对于“情人节”,有人过,有人不过,人们彼此相处和对待爱情的方式各不相同,都应当予以尊重;至于是过中国还是西方的情人节,那就是“各取所需、和乐共融”。

西方情人节浪漫、开放、普及广,喜欢的人就过;中国的七夕、元宵节的内涵,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被激活,是对当下生活与社会文化的一种丰富。“就像季羡林先生说的,既拿来,又送去。”仲富兰说。

当然,爱与相伴,与节日无关,更当在平时。(参与采写:史越)

(原标题:爱,与节日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