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9日在央视一套首播的历史大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12集有这样的剧情:白起令李冰炸山修渠,引鄢水灌鄢城。使得蜀地区农业灌溉效率大幅提高,使得蜀地成为大秦粮仓,解决了粮草问题的白起将军势如破竹一举攻破楚国国都郢,被封武安君。由此可见,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秦国人是多么凶悍霸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乐山以下为下游。岷江有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为“离堆”,离堆东水道减少了西边江水流量,使西边江水不再泛滥,也解决了东边地区取水困难的问题,灌溉了东部良田,这是第一步也是治水患的关键。

宝瓶口完工后,起到了分流灌溉的作用,但是因东部地势较高,宝瓶口引入流量有限,不能满足成都平原灌溉要求需水量,为了增加引水流量,李冰在岷江中修建了分水堰,分水堰之首谓之鱼嘴,分水堰东边的岷江为内江,引流入宝瓶口,分水堰西边的岷江为外江,顺岷江而下。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枯水季节降水少、水位低,六成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成都平原用水;汛期来时,岷江水位升高,大部分江水从宽而浅的外江下泄,自动分水而没有闸门,倚天分水,谓之“四六分水”。

飞沙堰的建造是为了更好的分洪和减灾,防止灌溉区水量忽大忽小、不稳定的情况出现。李冰在鱼嘴尾部,临近宝瓶口的位置,修建了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现代各种大坝上都有的),保证内江无灾害,而溢洪道前的弯道使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流入外江,不致内江、宝瓶口淤积,谓之“飞沙堰”,不仅飞沙还飞石头,当然小鱼小虾也飞出不少。

为了观测水位,李冰命人在水中立了三个石桩人像,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雕刻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当然了,每年的人工维护还是少不了的,李冰制定了岁修制度解决维修问题。

都江堰使得蜀地 一改“泽国”、“赤盆”非旱即涝的古称,彻底解决了岷江水患。

李冰治水思想在我看来就是将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发挥极致,引无数后辈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