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洋教师寓教于乐教汉语:《捉鬼敢死队》灵感来自中国

新华社悉尼2月2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张小军)在最近举行的澳大利亚悉尼中小学生“汉语之光”演出活动中,来自皇冠街公立小学的一群小女生穿着汉服,用汉语有模有样地大声朗诵《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她们表演的节目叫作“老子的故事”。

   2016年10月19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小学生“汉语之光”演出活动中,一名小女孩在节目《老子的故事》中用毛笔写下“道”字。 (新华社发,朱宏业摄)

近日,记者见到这个节目的导演娜蕾勒·马利特。她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马娜。

马娜身高超过1.75米,穿着中式的红色对襟褂,胸前挂着一个玉观音。20世纪末,她去中国教英文,同时又学习了汉语,现在是皇冠街公立小学的汉语老师。

在一堂介绍春节文化的课上,马娜扮演“年兽”。她把一个魔鬼的面具挡在脸前,嘴里发出怪叫。学生们摇着拨浪鼓,惊叫着、嬉笑着,躲避“年兽”的攻击。

接下来,马娜给孩子们戴上红领巾,然后“年兽”再次登场。气势汹汹的“年兽”一看到孩子们胸前的红领巾,立即转身,逃得无影无踪。

“年要吃人,人怕年;年怕红色,回山!”——吓跑“年兽”后,孩子们兴奋地用还不太流利的汉语大声朗读马娜准备的“年兽”儿歌。

马娜说,她的工作是化繁为简,通过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走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

马娜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授中华文化的例子还有不少。

《捉鬼敢死队》是美国好莱坞系列畅销电影。2016年《捉鬼敢死队3》上映,也引起不少澳大利亚孩子的追捧。

“你知道《捉鬼敢死队》的灵感来自中国吗?”马娜问道。“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钟馗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捉鬼人。”

这一问一答顿时勾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于是,马老师就从钟馗的故事讲起中国的鬼神文化。

2月,中国北方大雪纷飞,澳大利亚却是盛夏酷暑。为了给学生们讲中国人冬至吃饺子的习俗,马娜准备了大塑料耳朵作道具。

孩子们一边表演顶着凛冽的北风走出房门,塑料耳朵瞬间被冻掉,一边说着顺口溜:“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丢了耳朵的孩子,只要吃了饺子,耳朵就会长回来,”马娜笑着教孩子们说。

马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也感染了她的学生们。记者在学校汉语教室里看到一张很有创意的照片:孩子们为兵马俑换上了自己的头像,设计了一张“兵马俑合影”。

“老子的故事”演出结尾,在朗诵声中,一个小姑娘用毛笔书写了一个“道”字。

“这个细节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马娜说。

(原标题:洋教师寓教于乐教汉语:《捉鬼敢死队》灵感来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