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搭着火车去赶集

  1月11日,村民乘坐8362次列车外出赶集,买回家里所需的年货。新华社记者张晨俊摄

新华社西安2月2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郑昕 张晨俊)“来,拉住我的手!”列车员王迎香伸出双手,将72岁的农民雷顺民扶上8361次列车。雷老汉身背大背篓、手提蜂蜜罐、胳肢窝还夹着5把笤帚,赶着去乡镇集市。

这一幕发生在中国西北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上世纪70年代初通车的阳安铁路线上,设施简陋、车壳被刷成绿色的慢速“绿皮车”,在重峦叠嶂、起伏崎岖的山区仍被保留着。

秦岭山脉南麓的陕西汉中市,清晨六点多的气温只有六、七摄氏度,而8361/2次列车也在此刻准时驶出汉中火车站。王迎香从车站的开水炉里打上4壶热水上车,提进没有空调的冰冷车厢,开水冒出的一丝热气,添了些许暖意。

在所有开车前的准备工作结束后,她在车厢之间的公告板上用粉笔填写了一串信息:车站:小寨;品名:土蜂蜜;姓名:田世贵;联系电话……常坐火车的乡亲想要出售的土产,都会请列车员写在公告栏上,算是免费的广告。

  王迎香在信息板上留言,为山区乘客发布农副产品销售信息。新华社记者张晨俊摄

由于停靠的小站多且车票价格实惠,又途经汉中市乃至陕南地区最著名的两个集市,这列只有3节车厢的火车成了当地群众返乡或赶集的最佳选择。

6点25分,伴着“呼呼”两声汽笛,列车从汉中出发,一路向西,途径12个车站,平均10分钟就要停靠一次,最终到达陕甘川三省交界的阳平关车站,这里也是中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

“代家坝单日逢集”“大安双日逢集”,已被写进当地史志的集市,据当地人讲兴盛了至少百年,唯一的变化是以前人们用农历计算,如今按照阳历“逢集”。

雷顺民上车后,花1块钱换来张手写红票。他家住的响水镇和代家坝集市相距火车一站路,大约8公里,坐汽车不仅花费高,还要先从山上转到平地。

“更别说我小时候走着去赶集,半夜就要出发。”

  一名乘客展示自己购买的8362次列车车票,从响水站至宁强站票价仅1元。新华社记者张晨俊摄

“蜂蜜能卖200元,5把笤帚能卖50元。”雷顺民盘算着。为了供出在西安上大学的孙子,雷老汉的儿子儿媳常年在外省打工。他觉得自己身体能行,也不闲着,在山里种田、喂猪、养蜂、编笤帚,把能带出山的都拿到集市上卖以补贴家用。

火车沿途的大安镇集相比代家坝更大更新。农贸市场旁有一座电商产业园。随着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深入农村,大安镇集市的辐射范围早已覆盖全国。

“最近就有好几单空运北京的土鸡订单。”电商产业园负责人朱继红骄傲地告诉记者。

今年27岁的汉中市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朱继红是个地道的山里娃,生长在大安镇大渔洞村的她,上学时就坐“火车大巴”走出大山“寻梦”。她说自己没有想到,在外闯荡多年后返乡创业,竟得到了这班列车的帮助。

“我邀请专家来合作社社员家里看土鸡、菌菇的生长情况,大都坐这一班车。列车员了解到我的创业经历,不仅帮忙联系货运,还把我们的产品信息写在公告栏上,印在 淘宝手册 里发给乘客。”

把电商做得有声有色的朱继红还有一个“小目标”,就是帮助村里的贫困户尽早脱贫。大渔洞村村长告诉记者,村里500多农户里有306户是贫困户,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看到他们的脱贫意愿,我必须帮他们卖出去。希望他们有朝一日也能坐着火车,去外面的大城市看一看。”朱继红说。

  只有三节车厢的8362次列车驶进徐家坝车站。新华社记者张晨俊摄

“以前去赶集,要半夜出门过72道水,夜里掉到河里被冲不见的人不计其数。铁路修好了,火车开来了,镇集热闹了,我们把山里的东西卖出去了,也把外面的东西运进来了。”代家坝镇退休干部、在上世纪60年代曾参与过阳安铁路建设的老人杨林青说,虽说家门口是绿皮慢车,但现在山区群众都已离不得“火车大巴”。

列车长修宝良说,全国像8361/2次的绿皮慢车还有很多,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带动当地发展。

如果说飞驰的高铁是中国交通的动脉,连接乡村的支线慢车就像毛细血管。距秦巴山区千里之遥的湖南郴州,免费为当地菜农开行的8629/30次列车被誉为最“暖心”的火车;在四川大凉山,5633/4次列车连接着2市5县,是彝族主要聚集地;辽宁锦州至南票的4251/2次列车,已经开行42个年头,最高票价仅人民币3.5元……

“ 火车大巴 带给沿途群众方便和实惠。”修宝良说,“给孩子盖一床毯子,给老人送一杯热水,列车的条件有限,但我们尽可能地给乡亲们带来温暖。”

(原标题:搭着火车去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