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由执业的中国医生:行医“江湖”

;;;;;;;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袁全)无论院长说多少好话,许诺多高的职位,康楷最后还是离开了工作近20年的三甲医院。他说,辞职是为了自由和尊严。
;  45岁的康楷曾是重庆一家公立三甲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却用“医奴”形容自己:几乎24小时待在病房,每周只有半天时间休息。
;  作为科室领导,他还要应付一年上百次的各种检查和大小会议,处理形形色色的医疗纠纷。他还曾亲历两次“医闹”。
;  后来,在辗转几家公立医院后,他选择做一名自由执业的医生。2016年3月,他联合全国百位妇产科大夫,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妇产科医生集团——“沃医”,寓意“医生的沃土”。
;  在中国,越来越多像康楷这样的医生不甘束缚,离开公立医院,选择到体制之外的民营医疗机构执业,或者创业。
;  “我就像一条离开池塘的小鱼,游向更广阔的江河湖海。”康楷如此形容自己。

   图为患者在一家医生集团的私人工作室和大夫交流。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  (小标题)“江湖”行医
;  康楷认为,医生自由执业是缓解当下中国“看病难”的一剂“良方”。
;  卫生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而其中30%又在大医院。巨量病人涌入,也加剧了城市人口和交通负担。
;  康楷在公立医院门诊一天最多看过80位病人,和每个患者的交流时间只有2、3分钟。“最多5分钟,否则别想下班。”
;;;;;;;;;有的大夫甚至抱怨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像被钉在椅子上一整天”。
;  在中国,长期以来医生是从属于医院的“单位人”。1999年中国《执业医师法》出台,“定点行医”成为铁律。医生的薪酬、职称晋升、养老保险等都捆绑所属医院。
;  在康楷看来,医生流动是帮助患者就近得到高质量诊疗的最佳方式。他说,尽管私立医院的就诊费用高,却没有大医院的喧闹拥挤,医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病人沟通。更重要的是,市场环境下,医生可以凭一技之长阳光体面地获得收入。
;  中国医生常被诟病通过给病人多开药或者增加检查项目的方式增加收入。康楷在公立医院的挂号费只有15元,其中分给他的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私立医院,他的门诊费是450元,他可以分得200元,余下的归医院和医生集团。“大夫在私立医院是不会再去多开药的。”
;;;;;;;; 有人指责高价医疗只为富人服务。但自由执业的医生们认为,私立医院帮助病人节省的是时间成本。
;  大学老师陈虹去年在一家私立医院分娩,费用是公立医院的十几倍,但她表示,时间大大节省,不会排队两小时,也不用考虑手术红包等“隐形”消费。

;  (小标题)走不出来;  国家也在陆续为医生“松绑”。;  200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提出“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2016年10月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  但愿意走出体制的医生并不多。截至2016年,北京约3000名医师申请多点执业,占医师总数的不足5%。江苏自2010年推行多点执业政策以来,提出申请的不足千人。;  最强烈的反对声音来自公立医院。医生“出走”,让公立医院的人才资源优势受到冲击。很多准备“出走”的医生,后来又被大医院拉了回去。;  让医生们顾虑重重的还有病源,毕竟大医院积累的病例是私立医院难以企及的。“认庙不认人”是中国普遍的就医习惯。知名公立医院的金字招牌对患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上海知名血管外科医生张强曾说:“离开体制前,有200多台手术等我做,但我辞职后,只有5位病人愿意来找我。”;;;;;;;; 曾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龚晓明,两年前自由执业。他把公立医院比作上世纪80年代的国营宾馆——即使服务态度不好,也不愁没人来光顾。成长于大医院的大夫们,一旦走出体制,就会面临激烈的竞争。;  “所以体制外的医生往往会加倍对病人好”,康楷说,“因为病人就是衣食父母。”

;;;;;;;; (小标题)建立品牌;  在龚晓明看来,“解放”医生,首先要让医生跳过医院,培育自己的口碑。;  “医疗是服务行业,患者就是用户。医生要靠优质的 服务 打动 用户 ,运用 互联网思维 。”;;;;;;;; 2012年,他发表在微博上一篇《宫颈糜烂不是病》的科普文章一夜之间就拥有上万的阅读量和数千条评论。他迅速成长为拥有数十万粉丝的微博达人,并开设微信公号,普及疾病知识。这两年,他又活跃在网络问诊平台。他说门诊的很多患者都是通过网络“慕名而来”。;  除了医生主动出击,私立医院也要花时间建立品牌。叶子隆13年前就离开北京同仁医院创建眼科诊所。十多年来他一直带领医生们到藏区义诊,为贫困患者免费做手术。;  “以前(公立)医院是等病人,现在(私立医院)是找病人。”;;;;;;;; 但目前,中国的私立医院仍然良莠不齐,缺乏监管,且大多被贴上“收费高”“贵族化”的标签,患者对私立医院的信任感不强。

  2016年3月15日,国内首张医生集团营业执照在深圳获得,获得执照的是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  与此同时,公立医院也在改变。近日,一些省份的试点医院出台政策,通过提高诊疗费用,破除“以药养医”等顽疾,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医生段涛曾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上建议,公立医院要为大夫松绑,少开会,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检查,取消医生的职称晋升,鼓励创新。“总之,要把时间还给医生,把医生还给病人。”

(原标题:自由执业的中国医生:行医“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