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阿拉伯后裔的妈祖“狂欢节”

新华社福州2月2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尚昊)位于中国东南部泉州市海滨的蟳埔村在25日迎来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活动。

盘头插花,戴上丁香耳坠,穿上大裾衫……渔女杨梅丽一大早起床梳妆,吃罢简单的早餐,便肩着象征鱼虾蟹贝的挑担,汇入村子里的千人巡游队伍之中。

当天是中国农历正月二十九,在一场妈祖“天香”巡境活动中,杨梅丽开启了她期盼已久的狂欢模式。

  图为蟳埔村妈祖“天香”巡境活动开始前,一位村民换上传统的节日服装。(新华社记者尚昊 摄)

蟳埔村的居民是古代阿拉伯人的后裔,这座村落曾是中国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的港口之一。

“船到市井十洲人,涨潮声中万国商”。在宋元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纷纷来泉州贸易,其中首推阿拉伯商人,他们运来香料、药材,载去丝绸、瓷器。中国的先进知识传入西亚,并传播欧洲;伊斯兰的科学、文化与艺术也广泛传入中国。

海茫茫,路迢迢。这些阿拉伯商人中的一些人长驻中国,繁衍生息,留下了包括蟳埔村居民在内的后裔。

“至南宋和元代,泉州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远东的最大聚居地。如今,泉州仍散居着五万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说。

如今,昔日的阿拉伯商人早已远去,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的通婚,他们的后裔却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留下了别样的风情。

  图为在村民的簇拥下,妈祖塑像从顺济宫出发,绕村巡游一圈。(新华社记者尚昊 摄)

在有着近7000人口的蟳埔村,居民以出海打鱼为业,视“海上女神”的妈祖为崇祀对象。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九是蟳埔村的妈祖“天香”巡境日,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春节,家家户户无论老少都参加到这一场狂欢中,甚至是许多常年在外的村民,也会回到家乡。

“妈祖巡境活动是村子一年一度的活动。3年前,祭祀妈祖的顺济宫倒塌重修,巡境活动便停到现在,今年是暂停后的第一次活动,人们对此都很期待。”杨梅丽说,“这是我们一年里最快乐的一天。”

“蟳埔妈祖 天香日 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村民们希望借此祈求出海平安,有好的年景和收成。”顺济宫负责人郭瑞国说。

  图为巡游活动上的舞狮表演。(新华社记者尚昊 摄)

一大早,参加巡游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地从顺济宫出发,沿着海岸线前行,绕村巡游一圈。淅淅沥沥的小雨丝毫没有阻挡人们参加这场“狂欢节”的热情。村民们成群结伴,或肩挑鲜果鲜花,或表演舞龙舞狮,或手持娘伞腰鼓,或手持点燃的大香,一路而行。

在巡游队伍中,一座座头顶的“海上花园”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蟳埔村女性长久以来独特的头饰——用应季的茉莉花、素馨花、含笑花等小朵鲜花或绢花扎成整齐的花环。这种头饰颇为特殊,从队伍后边望去,万花攒动,香烟袅袅。奇特的民俗、华丽的妆扮、淳朴的民风……小小的蟳埔也吸引着远到而来的游客一起分享它的欢乐。

  图为巡游队伍中,蟳埔女独特的头饰格外引人注目。(新华社记者尚昊 摄)

巡游队伍经过村民门前时,家家户户放鞭炮迎接,把喜气迎回家。当巡游队伍经过香火堆时,整个巡游活动达到高潮,各支队伍轮番绕着稻草燃烧的火堆奔跑并跳过火堆,“旺来了”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37岁的村民郑子敬也带着自己的母亲和女儿加入了巡游的队伍,一老一少头带各种花饰,脸上洋溢着喜悦。

“这是我们村子独特的文化,这几年的巡游活动比我小的时候更加热闹,希望这样的传统可以代代相传。”郑子敬说。

已过中午,锣鼓渐息,巡游的人们渐渐散去,或回到渔船上,或回到蚵壳房屋中。如同祖祖辈辈一样,他们以一场狂欢开启了生命中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原标题:阿拉伯后裔的妈祖“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