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诗迷“喊话”:诗词不“小众”,读诗“养心灵”

新华社上海2月27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郭敬丹)当《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收官,当“武亦姝们”离开荧屏回归学校或工作,当注意力被新的“热点”吸引——你的生活里,还有传统“诗词”吗?

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热播,上海各大书店的古典文化书籍逐渐成为热销书。 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2月24日,一些读者在上海书城内选购书籍。 近期,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热播,上海各大书店的古典文化书籍逐渐成为热销书。 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 ; ; 对“诗迷”来说,答案是肯定的。有“诗迷”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诗,只是没有被“启发”出来。生活不是琐碎的“一地鸡毛”,有些诗情、诗心,更能体会人生的美好。那对普通人而言,生活里还有传统“诗词”吗?

上海市民李杨是一名“码农”,但这位“理工男”的诗心一直都在。“我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读古诗词。小时候只是觉得朗朗上口念着好玩儿。”李杨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生经历不断丰富,诗句对他来说也不再只是韵律上的美,还有“与现实生活的呼应”。

“看上去我的职业好像离诗很远,但其实诗是心灵上的一种丰盈,它并不是文艺青年的专属。”李杨说。

的确,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库”像一个能“照进现实”的精神家园,往往带给人心灵上的力量。在《中国诗词大会》参赛选手、来自河北邢台的白茹云坎坷的一生中,诗词里有她体会到的“人生的喜怒哀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白茹云在台上的豁达、淡定,与穿越千百年的诗词一样打动人心。

寻找与诗的共鸣,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诗歌,或安顿我们心灵,或陪伴孩子成长。来吧,我们一起念诗……”这是“宝宝念诗”微信公众号的自白。

创办3年多以来,不断增长的粉丝、一篇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让该公众号创办者、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韩可胜意识到,诗词并不小众,许多人都认可中国古诗词的文化价值,也能从中产生共鸣。

“有很多人觉得背诗好像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其实不然。大家脑海里都有古诗词的,只是没有被 启发 出来。”韩可胜举例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这些诗,谁不会背呢?读诗不是一件 专业人士 才能做的事。”韩可胜说,念诗,重要的是“带入感”,在现实生活的情景里回忆古诗词,就能发现古人和自己、历史和今天的“遥相呼应”,也就更能体会到人生的厚度和美好,调动“生命记忆”。

网友“珊”说:“诗词大概就是平淡生活中的那一抹亮色。”韩可胜也认为,“诗词本身不是热点,热度过去了,诗词更回归本质,更应该沉淀进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原标题:诗迷“喊话”:诗词不“小众”,读诗“养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