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作的现实价值立场

——2015年阳泉报告文学年度报告

文德芳

“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居所、行无依归。”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回眸2015年,对于阳泉的报告文学(从文体的写作形式而言,凡本年度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也列入其中)创作,相较阳泉文学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报告文学创作相对薄弱一些,令人欣慰的是,本年度内,从出版、发表的作品态势看,较往年的报告文学创作,有较好的势头。从篇幅看,长篇、中篇、短篇都有作品呈现。从题材来看,阳泉的历史、故事、人文、地理,以及乡村干部、大学生官、科幻作家的写作等都有涉猎。其中,文德芳的选题——寻访阳泉抗战遗址,经过市文联、省作协以及中国作协专家及党组书记处审核,被中国作家协会列入本年度作家深入生活名单。

从作品发表情况来看,在全国省内外报刊,如:《中国报告文学》、《文学报》、《山西文学》、《山西青联》、《山西日报》、《娘子关》、《冠山》、《藏山》、《玉泉山》、《蒙河》、《阳泉矿区文艺》、《平定报》、《阳泉日报》等,都有阳泉作者的报告文学作品刊发。而且,作品始终坚持报告文学作者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精神姿态,在题材开掘与现实表达中具有社会普世价值。虽然题材侧重有大小,但作品灵活多样、多维度地歌颂时代,反思历史,观照现实,书写阳泉的人文地理,呈现时代变革中阳泉的人物故事、中国故事、本土历史故事。

凡是创作报告文学的作者都知道,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更是报告文学写作者不可动摇的立场。在报告文学写作中,一旦立场出了问题,譬如“预设立场或是在作者情感上有倾向”,就会出现致命的失真。

那么,在2015年度,阳泉作者所刊发的这些报告文学作品中,是如何把握现实与历史的真实?

2015年10月29日,我在《文学报》刊登的文章《关于“非虚构”》(其实,非虚构,是报告文学写作的一种形式,它不是一种文体)里写到:“我感觉在非虚构写作中,作者如何把握‘真实’是首要的。社会现实纷繁复杂,在写作中,作者必须拨开迷雾见本质。在对题材,以及史实、人物命运、个性的把握时,作者直接感受现实的‘真实’,甚至进行调研、采访,对这个‘真实’,需要作者去认知、把握、领悟、考量,才能在非虚构作品中揭示其本质的真实、人性的真实、社会的真实,甚至人物形象被遮蔽的内心情状的真实。”

一个报告文学作者的精神姿态,决定其报告文学作品主题表达的创作倾向,即作者的创作立场,也就是作品的价值核心的问题。报告文学作品能否写出本质的真实,除了忠于事实,更能体现写作者的人格、信仰和精神。否则,作者创作的价值立场和视角就会出现倾向性的问题。

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对2015年阳泉作者所刊发的报告文学(非虚构文学也列入其中,下同),围绕其作品的创作价值立场进行相关的分析。

题材的艺术性表达

对于报告文学题材的艺术性表达,茅盾先生曾说过“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乎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也就是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由于报告文学与散文有着特殊的关系,其文学性在一定程度而言,源于散文。如司马迁、郦道元、徐霞客等人的著作,和今天的报告文学一样,也强调作者必须抵达现场,深入调查,直面真实,这种基于真实、哲学的文学书写,既是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经典,也是文学经典。

从这个角度而言,作家侯讵望创作出版的长篇《故乡的根脉——阳泉的前世今生》(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走进阳泉》(山西经济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这两部作品,以散文的笔法客观叙述阳泉的人文历史,以研究的眼光全面梳理阳泉的前世今生,以哲学的思考考量阳泉的本土历史文化并观照现实,是以散文笔法书写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题材的文学性表达上具有独特性。

人在一个地方聚族而居,因其有“心”而形成一定的人群,这里所说的“心”,是精神,是灵魂。阳泉由铁道边的小镇而渐渐成为一百多万人的城市。而这些人“心”所向、所记、所传,便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一个地方独有的人文精神。这种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根脉。那么,根脉又是什么?从作家侯讵望书写的这两部作品来看,根脉就是阳泉这个地方的历史、人物、人文,民风、民俗、民情等积累而成的灵魂。历史如时间的长河——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便是阳泉各地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而厚重的历史、人物、人文、地理、民风、民俗与本土的土地、风物。这些铺缀在一起,便是阳泉这片土地的本土文化,是阳泉人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精神灵魂。是阳泉儿女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只要想起来便牵心扯肺的温暖。正如作家侯讵望在《故乡的根脉——阳泉的前世今生》的序言里写道:“走了半生的路,却始终没能走出故乡的土地。”

娘子关、旧关、藏山,狮脑山,虽然在阳泉的边缘,但从《故乡的根脉——阳泉的前世今生》和《走进阳泉》,这两部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它们是本地灵魂之根,从作家对当地文化遗存的考察、书写中,这些地方发生的悠长悠长的历史人物故事、红色故事,又实实在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是了解阳泉的前世今生,熟悉阳泉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的一个窗口。

《故乡的根脉——阳泉的前世今生》、《走进阳泉》两个长篇纪实文学,对于阳泉的历史,是一条纵向的轴,它通过《中共创建第一城》、《红24军祭》、《也说争矿运动》、《两位隋唐英雄》、《狮脑山上战旗红》《高长虹与石评梅》、《从李彦宏说到刘慈欣》等篇章,千思万缕地,艺术地将其纵向与横向的历史线索,将阳泉不同历史时空里的,相距甚远的人物,事件串连了起来,并且对那些历史的考证、调研,著述成文,对当地本土文化的发掘、推广,具有其深远的意义。

《故乡的根脉——阳泉的前世今生》,就作者情怀而言,不是对于作者的出生地进行书写、感怀,而是对于阳泉的人文历史,地理人物,是作者的大故乡。不是从作品个人视角切入,而是从阳泉的大历史,大情怀切入,这又是一个报告文学写作者可贵的情怀,这份情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创作价值立场,是社会的普世价值,是具有社会责任和作家良知的。

现实观照与精神探寻

历史是清醒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书写历史,也是观照现实。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阳泉,在抗日战争时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与牺牲。阳泉,地处石、太交通线上,煤铁资源丰富。抗日战争时期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娘子关保卫战、七亘伏击战、百团大战等,抵御、攻守,牺牲与流血,书不尽的抗日烽火,写不完的英雄故事。

2015年刊发的阳泉作者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抗战题材的作品占较大多数。史辉华的长篇《卫国岁月——娘子关1937》(团结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李若冰的大型摄影画册《致敬·老兵》(中国视觉艺术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文德芳刊发了近10万字的关于抗战题材的作品。短篇《让丰碑耸立》刊于《中国报告文学》杂志(2015年第7期);短篇《马山走笔》刊于《娘子关》杂志(2015年第2期);短篇《1937:杀人沟、救命池和烈女井》,刊于《山西文学》杂志(2015年第10期,之后又被《平定报》、《阳泉老年》杂志、《老区建设》连载、转载);短篇《以平型关之名》刊于《山西文学》杂志(2015年“三个文化”专刊,并刊入《娘子关》杂志2015年第6期)等。高林祖的短篇《抗战时期的高长虹》,刊于《娘子关》杂志(2015年第4期),短篇《牺盟会抗日救亡运动》刊于《藏山》杂志(2015年第1期)等;尹崇富的短篇《战火中的生命乐章》刊于冠山杂志(2015年第2期),短篇《不朽的太行丰碑》刊于冠山杂志(2015年第4期);李宿定的短篇《满门爱国情怀 一腔抗日热血》刊于《冠山》杂志(2015年第4期);姚永田的短篇《抗日名将范子侠将军》刊于玉泉山杂志(2015年第2期);郭芝华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盂县县委》刊于盂县文化(2015年第1期)等。

纵观这些抗战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在时代语境下,回望战争往事。作者充满悲悯情怀,有力度、有深度,人性化地进行书写、再现。“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居所、行无依归。”“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指的就是中国精神——是文艺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灵魂,即文艺的永恒价值!

纵观2015年度刊发的抗战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不论是写一个战役,追思抗战遗址,还是看望健在的抗战老兵,作者都能够真诚、真实地用文字,用摄影镜头去体现伟大的中国精神。

历史是民族成长的足迹。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思泰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说过:“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史辉华创作的长篇《卫国岁月——娘子关1937》,题材开掘深厚,不仅仅再现了1937年10月,娘子关保卫战的烽火岁月,同时还挖掘了娘子关保卫战的历史背景,以及参加娘子关保卫战的那些老兵后来的去处与命运。通过史辉华长篇作品的集中再现,抗战时期发生在阳泉这片土地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令人追思、感怀。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爱我们的国家必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有敬畏感和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精神,在这些抗战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文德芳先后刊于《中国报告文学》、《山西文学》、《娘子关》等杂志中的《让丰碑耸立》、《1937:杀人沟、救命池与烈女井》、《以平型关之名》等报告文学,作者着重关注战火纷飞中那些普通人个体的精神命运。如同溪流、江河汇聚成海洋,个体人物的精神命运汇聚起来,便是整个中国精神!中国的命运!

如果把中华民族看作是一个大生命,每一个个体都是寄存其间的小生命,那所谓的生命之象,就是关乎民族的兴衰和精神的熔铸。姚永田的《抗日名将范子侠将军》,高林祖的《特盟会抗日救亡运动》、《文化战线上的抗日先驱高长虹》,李毓华、李青田、宋创的《盂县第一个抗日救国儿童团的诞生》,尹崇富的《不朽的太行丰碑》、《战火中的生命乐章》等作品,书写70多年前的岁月沧桑,一位位风云人物从阳泉的血雨腥风中走过,在70多年的岁月之河中留下了足迹。回望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中华儿女不分南北(《战火中的生命乐章》再现了川军从四川奔赴阳泉,在抗敌日寇中的牺牲),不分城市乡村,个人的小生命,都寄托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生命之中,他们前仆后继,他们在血雨腥风中奋力支撑……

从非虚构形式再现历史,关照现实这个角度而言,2015年度,李若冰出版的大型摄影作品《致敬·老兵》,以影像的形式关注如今越来越少的健在老兵。这些老兵在抗战时期喋血鳌战,奋勇拼搏,保家卫国。在和平年代,在他们风烛残年的时候,不能忽略他们。李若冰以寻访老兵的日记记录,以及影像呈现,相互结合地再现他们对那段特殊岁月的回忆,以及他们如今的生活状态。个体是最鲜活的历史,也是最鲜活的时代。李若冰从个体老兵的影像拍摄入手,去把握时代的本质,给出一个时代的影像和普通存在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就是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的普世价值、社会价值、人文情怀。

时代精神与题材开掘

报告文学作者力求做普通百姓现实生活的“在场者”,在深入生活感受、采访、调查的基础上,熟悉自己不熟悉的“他者”生活,并且把“他者”的生活转化为自我生活体悟的有机成分,从而,创作出洋溢现实生活勃勃生机的报告文学作品。回望2015年阳泉的报告文学作品,除抗战题材、当地的人文地理题材等外,还有就是关注当下现实生活的普通人物的故事的作品。它们是作家任美福刊发于《山西青联》杂志的短篇报告文学《铿锵玫瑰》(2015年第4期,以及《娘子关》杂志2015年第5期);杨志忠刊发在《山西老区报》的《托起明天的太阳》,刊发于《新盂县报》的《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刘建国刊发于《娘子关》的《穿行在星际之间》(2015年第3期)等。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人才。2015年度的报告文学作品中,作家任美福采写创作的《铿锵玫瑰》和杨志忠书写的《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再现优秀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的报告文学。两篇报告文学作品写作方式不同,笔下的人物性格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学生村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想方设法、出谋划策,让所服务的村子脱贫富裕,让所服务的乡亲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作家任美福和杨志忠采写的这两篇报告文学里,所展现的大学生村官,一心为乡亲,扑下身子搞事业的鲜活事迹,读来令人振奋,在这些作品的题材开掘中,从平凡中挖掘出了伟大的时代精神。

同样是关注身边的人物,刘建国采写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报告文学《穿行在星际之间——阅读刘慈欣》,作者从阅读的角度开启全文,不仅关注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著作《三体》等作品,还向读者介绍了刘慈欣的生活状态。同时,将主题进一步进行开掘,向读者呈现了作家刘慈欣写作科幻作品的地方——阳泉娘子关,而且书写到了科幻梦与中国梦。文笔简洁、明快,客观、真实地,实事求是地还原了一位生活在阳泉,在国内外著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现实生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