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谢灵通;来源 | 传媒少数派(微信ID:media_shaoshupai)

前两天,《新京报》微信公众号一篇“网红市长”的报道引起了不少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报道的对象是马鞍山市副市长季翔,这位副厅级官员的微信好友早已达到5000人的上限,其中既有省部级高官,也有保安、服务员。

与过去很多网红官员引起网民一片叫好声不同,在网易新闻转发这篇报道的148条评论里,多数评论持负面态度。

批评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季翔副市长是一个微信重度使用者,“从每天早上五六点开始,到深夜十一二点结束,季翔平均每天要狂发六七十条朋友圈。”一些评论认为,他“比微商还微商”“每天不上班,净发朋友圈”。二是对马鞍山城市形象、环境、人文的差评。

这与之前澎湃新闻对此事的报道下面,131条评论里整体呈正面评价完全不同。

其中最核心的差别,可能就在于《新京报》的报道里,突出了季翔每天要“狂发六七十条朋友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翔发在朋友圈的手写信笺

其实,如果理性地分析,这两方面都不应该成为批评的理由。每天发六七十条朋友圈,对多数人而言确实显得奇葩,但毕竟只直接影响他的微信好友。

而且,以平均一条朋友圈从阅读到转发花3分钟计算,70条朋友圈是210分钟,刚好是3个半小时。

想一想你每天用于刷朋友圈的时间是多少?花一两个小时很正常吧。那么对于重度微信用户,三四个小时也是很正常的。

至于第二方面,正好证明季翔的观点“沟通大于创新”的重要性。对于马鞍山这种相对落后的地区,与外界加强沟通、提高传播水平,实在太重要了。

因此,对于“网红市长”季翔,我们应多给点鼓励与包容。这一级别的官员,能做到这种程度,并不容易。

多数在职官员害怕发朋友圈

去年,《华商报》曾有一篇引起较高关注的报道《揭秘官员微信朋友圈:职级越高发得越少》。

据该报道讲,“和许多老百姓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各类信息相比,官员、基层公务员的朋友圈显得很“单一”,除了工作,他们的朋友圈里大多是转载类文字、图片,甚少表露个人观点、情感。而且越是高职级,发的东西越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报道中的采访对象陕西省政法系统副厅级官员徐一超(化名),两年多时间里,“发在朋友圈的内容加起来一共6条,3条国家政策解读、2条朋友的古体诗词,还有一条为朋友拍的几张风光照片。其中最后一条信息的发表时间为2015年初。”

这种情况,在现职高级别官员中,是普遍现象。官员们不是不喜欢发朋友圈,而是不知道发什么好,害怕被过度或错误解读,对自己不利。最终,形成了官员们不敢发朋友圈,但经常在朋友圈潜水观察的情况。

马鞍山市副市长季翔这样的重度微信朋友圈使用者,在当今官场很少见。熟悉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他是顶着多少压力坚持这么做。

从《新京报》这篇人物对话报道来看,季翔的朋友圈也确实发挥了作用。因此,没有理由对他吹毛求疵、冷嘲热讽。

平时,我们经常希望官员不要高高在上,希望他们接地气一点,最好能与群众打成一片。现在,有了一个愿意加保安、服务员为微信好友的副市长,为何不多给点鼓励、肯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季翔 47岁,马鞍山市委常委、副市长

他重新“定义”了朋友圈

朋友圈经常被称作“万能的朋友圈”,可见其强大。上一个被给予这么高评价的产品,是“万事问度娘”。

百度的检索式信息参考,可信度较低。相比而言,微信朋友圈的问题解答和互助,来得更直接,信息提供方是微信好友,可信度要大得多。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在微信朋友圈求助的原因。不管是小到问个花花草草叫什么名字,大到轻松筹这种筹款几十万治病救人,在朋友圈都非常常见。

季翔副市长这次在朋友圈喊话雷军,见效也很快。据报道里季翔讲,“10分钟不到,10个途径就来帮助我了。” “我和雷军的董事长特别助理、主管投资的副总裁、安徽大区的老总已经组成了一个亲密无间的群,正在商量合作事宜。”

其实,这就是一个六度分割理论的现实样本。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通过朋友圈、微信好友、微信群,可以找到并联系上完全不认识的人。

相对于此前媒体报道的有些地方领导,离开秘书后连飞机票都不会订,甚至无法独立完成坐飞机的一系列手续,季翔副市长不仅敢用微信朋友圈,且玩得十分熟练,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同时 ,对于部分官员们而言,微信朋友圈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宣传。比如《华商报》那篇报道就指出,“多位旅游局长的微信朋友圈里大多发的都是和旅游有关的信息”“ 一些宣传部门也要求公务员将个人微信朋友圈作为传播、转载当地宣传信息的平台”。

《新京报》为自己这篇报道篇配的评论也分析:季翔“重新‘定义’了朋友圈,实际上几乎摒弃了朋友圈本该有的私密属性,而是将之当做一个公务沟通的工具。”“那些加他好友的,或许以为自己是走进了副市长的生活,实际上走进的只不过是个重新装修过的‘网络办公室’。”

“网红市长”多一点是好事

前几年,在微博为国内第一社交媒体的时候,也有不少网红官员。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他一度是粉丝数量超千万级的“大V网红”。

蔡奇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官员都开有微博,但不会实名,“主要的顾虑是感觉网络还是有风险的,担心人为的给自己树立一个对立面,也怕惹上一个什么事,也怕别人议论,别人会不会议论你想出风头,自我炒作等等。从我的经历来看,这个都是不必要的,没有顾虑的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和官员开微信,但只潜水,不敢公开发朋友圈,是同样道理。时间过去了五六年,虽然社交媒体已从微博时代发展到微信时代,总体来说官员群体面对网络的心态,还在原地踏步

这么一比较,季翔这样的官员的存在,就尤其显得难能可贵。这样懂网络,并善于利用网络的官员,实在是太少了

在互联网时代,善用网络,可成大事。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于特朗普“推特治国”,也有很多嘲讽的声音。但是,特朗普为何坚持发推特?因为他深知,这是传达他思想最有效果的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无论是通过官方文书,还是媒体报道传递思想,都会增加传播环节。从传播学来说,传播环节越多,信息干扰越多,信息失真、效果减弱越明显。

因此,在社交媒体时代,不管是微博、推特,还是微信朋友圈,都是直接传递思想的有力工具

这就是季翔说他为何喜欢发朋友圈的原因。他的观点是:“我觉得可以比较好地化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担子很重、责任很大,你不可能一个人干,必须发动大家的力量。怎么发挥?有一条,你把自己的想法、学到的政策,分享给大家,统一思想。我到企业去,人家就告诉我,我们天天学你的微信。”

群众说天天学他的微信,也许有几分恭维的因素,但对于相关领域、岗位的人而言,学一下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内容,还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网红市长”多一点是好事,至少关于工作的沟通,成本会减少很多。

对于季翔副市长,唯一的建议是,希望他给微信好友分组,不同的工作事项,让对应群组的人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