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好斗,尤其擅长“窝里斗”,神州大地有比较鲜明的“战斗文化”。

翻开近代史,外忧内患不停。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相继入侵,破坏了中国的和平与安宁,致使民不聊生。其后,又历经推翻满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混战,以及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国人能斗善战,推动了“战斗文化”的不断升华。解放后,又有“帝修反”虎视眈眈,抗美援朝、援助越老柬及两次边境自卫反击战,火药味长期弥漫。更值得一书的是,破坏力远甚战争的“文革”更将“战斗文化”推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事过境迁,当今社会,和为贵。构建和谐社会,难免要侵蚀、瓦解顽固的“战斗文化”。有人已经祭起传统文化的旗帜,搞文化上的“翻案”,以“远水救近火”。

然而,种种“战斗文化”的印记还是非常清晰的。主流媒体的遣词用句,甚至人的姓名,也有抹不去的“战斗文化”痕迹(如,“文革”前叫“张平”的多,“文革”以后却是叫“张军”的多)!有权有势者自然不会放弃“合理”“爆粗”的权利。连某外交高管,居然也在正式场合使用“闭嘴”这类不雅文字,缺乏绵里藏针的外交手腕,让人摇头。

各级官场上,“战斗文化”屡见不鲜。内讧不已,拉帮结派,互相算计,甚至演变成雇凶杀人,自我毁灭的超级悲剧。

既然“上台面的人”都如此,现实生活中的“战斗文化”就更是全方位地展现了。马路上各类交通工具及人互相抢道,互不相让,甚至在斑马线上也有“激烈争夺”。还有开“斗气车”的,你追我赶,互相挤压,甚至酿成车祸,司机斗殴。至于家庭暴力和家庭纠纷,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变“战斗文化”为“和谐文化”,我看很难,至少需要时间。看看海峡对面,经济发达,生活水准高,但是,“战斗文化”依然很盛,也数不清已有几次“立法院”成为了“打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