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听人念叨:前世的500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能擦肩而过已经如此艰难,更何况成为朋友呢?茫茫人海,能成为朋友的又有几许?也许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很多人终其一生,苦苦追寻哪怕一位知交好友,到头来也可能只落得个孤苦伶仃的下场。伯牙子期那样高山流水的友情也只能活在传说中吧。想想这些,不免让人心生悲凉。

但让人困惑的是,我们这个缺少商业思维的民族,在友情关系上竟然那么强调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这样的话我们都听的太多了,也不断催促着我们去友善待人、广结朋友,仿佛有了朋友就真有了依靠一般。

儒家讲究入世,更是如此。“道不同不相为谋”“勿友不如己者”这些话无不显示着孔夫子交友的强烈目的性。“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儒家的这些处世哲学对后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孔夫子生活在一个所谓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原来的以礼乐为核心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孔子生逢此时,自觉承担起寻找重建社会秩序途径的历史重任。

从这个角度讲,孔夫子无论做事、交朋友都有所诉求也无可厚非,但总让人有点不自在。带着功利性的心理结交朋友,未免让我们的人生太过拥塞了。

川端康成自杀时的遗言是“大拥塞了”,谁也没有想到,从企盼友情开始的人生,却被友情拥塞到不知自己是什么人。友情虽可贵,何妨抱着“无所求”的心态去面对呢?

正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在古今中外有关友情的万千美言中,我特别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的性质,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也就转化为了一种外在的装点。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

也许,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我认为,世间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的,即便所求的内容乍一看并不是坏东西: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呢?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无所求。

其实,无所求的朋友最难得,不妨闭眼一试,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删去,最后又还剩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