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19个国家级开发区在蜕变中引领经济转型

新华社天津4月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毛振华)自1984年创办至今,中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走过近33年历程,形成了由219家组成的大家庭。如今,它们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未来更将在蜕变中承担起引领中国经济转型的重任。

据中国开发区协会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共有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和享有相同政策的特定工业园区219个。“国家级开发区无疑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师荣耀说,现有数据显示,219个国家级开发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611亿元,占中国经济总量比例的11.5%。

目前,国家级开发区普遍具备了工业基础雄厚、世界500强企业聚集、产城深度融合等外在特征。

  图为天津滨海新区(资料图片)

“它们为中国改革开放聚集了资本。”在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盛说,各个国家级开发区初期以利用外资为主,迅速成为跨国资本聚集地。正因为此,有国家级开发区的地方大都成为当地的关键经济增长点。

“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关键在于其背后的一套体制机制。”宁波开发区管委会巡视员王一鸣指出,国家级开发区率先提出的开放理念、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探索的市场经济做法才是更有价值的“大有希望”。

土地有偿出让制度、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一站式”服务等在目前看来通行的做法,很多都源自国家级开发区的解放思想。从产业开发区,到产业聚集区,再到产城融合区,国家级开发区始终引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担负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和试验田的重任。

随着国家级开发区步入“壮年”,原有政策红利释放殆尽,土地、人口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家级开发区在经济“新常态”下正呈现出增速下滑、转型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图为陕西西咸新区建设场面(资料图片)

成都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程果表示,有的国家级开发区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偏少,对研发企业的引导力度不够,区内政策缺乏创新活力。

“可以招商的项目 僧多粥少 毕竟有限,对于仍然主要靠外延式助力的开发区来说,发展空间正在缩小。”在烟台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闫庆华看来,首批国家级开发区普遍存在二产比重过大,研发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占比低的问题,增长后劲不足。

尽管进入瓶颈期,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在中国新一轮转型发展中依然重任在肩。

  图为成都市高新区(资料图片)

业内人士认为,开发区还需要加快动能转换,发展动力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对于二产过于集中的开发区而言,转型升级已是刻不容缓的战略选择。当务之急应推动各国家级开发区率先从工业园区向科技园区转变身份,在转型升级中坚持腾龙换鸟与筑巢引凤相结合。

此外,从宏观层面看,对现有开发区尤其是新建开发区进行必要的功能划分很有必要。近年来,航空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等不同概念先后成为不少开发区追逐的目标,真正实现的关键技术突破却凤毛麟角。

“不必要苛求一个模子刻出来所有开发区。”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建议,国家级开发区应从城市建设的千城一面中吸取教训,选择合适的产业路径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助力。

(原标题:219个国家级开发区在蜕变中引领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