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看来,马格里特是一个靠“思想”取胜的画家。他喜欢利用神秘玩弄文字游戏,试图展现“受到禁止的形象”,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并与现实保持着极为特殊的关系。虽然马格里特否认自己的作品具有象征意义,但他的题材确实涉及到此,且有着矛盾、沉默和神秘的诗意。而他选择的写实手法使这种超越现实的诗意更加被神秘化了,矛盾性也被强化了。确实如他所言:“显示出颠覆性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有关这个世界及其对象的常识,

并不足以证明它们在绘画中所应有的表现。

绘画中的对象所具有的赤裸裸的神秘感

也许会像在现实中一样,

悄然离去而不为人注意。

……

如果某个观众发现我的绘画是在蔑视“常识”,

那他的确意识到了某种显而易见的东西。

不过我还想补充一点:

在我看来,

这个世界就是对常识的蔑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我的绘画看做象征主义,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这种看法总是忽略了它的真正本质。

……

人们对物品总是从实用出发,

从不在物品中寻找象征意义。

可是当面对着绘画的时候,

他们发现绘画毫无实用可言,

于是便四处寻找意义,

以使自己从困惑中解脱,

因为他们不明白,

面对绘画时,

自己究竟应当思考什么?

他们需要可以依靠的东西,

这样才能感到舒适。

他们需要可以牢牢抓住的安全索,

这样可以使自己免于坠入空虚和茫然之中。

寻找象征意义的人们,

未能把握物象中固有的诗意和神秘感。

毫无疑问,他们感受到了神秘感,

但他们竭力想摆脱这种神秘感。

他们惧怕它。

通过询问“这是什么意思?”他们表达出一个愿望:

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有人不拒绝这种神秘感,

他一定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反应。

他追索另外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画面中的物件通过客观的手法,

依靠它们在现实中的外表得以体现,

从而借助于某些方法

使它们能够显示出颠覆性的效果。

而这种效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

在这里,

物件是通过完全自然的方式借用过来的。

我不相信无意识。

心理学是很聪明的体系,

但它只是一种表现手法。

我也不相信想象,

想象是随意的,

而我认为画里的云就是云。

我寻找真实,

而真实就是神秘。

我不相信思想,

如果我有,我的画就是象征性的了,

但我保证它们不是。

我画里的神秘是我的思想变成了可见之物,

但这些思想没有经过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形象必须呈现出原本状态。

况且,

我的绘画无意于使“不可视超过可视”

(藏在信封里的信不是不可视的;

被树丛遮掩的太阳也不是不可视的。)

心灵爱恋不可知的东西。

心灵爱恋那些具有不可知意义的形象,

因为心灵自身的意义也是不可知的。

心灵并不理解它自己的存在理由,

无须去理解

(或者如何理解,理解什么),

因为它提出的这些问题也没有存在的理由。

就我的绘画而言,

“梦”这个词常常被误用。

我们当然希望梦的天国受到尊重,

但我们的作品并不是梦幻的,

且恰恰相反。

如果在这种情形下涉及到梦,

在这种梦镜里,

所有的感情都是清晰的,

不会像在睡梦中溜走的情绪那样朦胧。

……

这些梦不是使人睡着,

而是使人猛醒。

我把一幅画放在窗前,

视线是从屋里向外看,

画面上所表现的正是被画布挡住的那一部分风景。

这样,画上所画的树也就正好遮住窗外的原型。

这棵树既存在于观众的眼前,

也存在由于观众的心里;

正好像它同时既存在于户内的那幅画上,

也存在与户外的真实风景中。

这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

即使外部世界只是我们在心灵里

所体验到的一种精神表现,

我们也仍然把它看做是

独立于我们之外的存在。

有时,

我们以同样的方式

把原本是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安置到过去。

于是,时间和空间失去了其粗略的含义,

而这种粗略的含义

正是日常经验所唯一考虑的问题。

我们常常把相似性加给那些

或有或无共同本质的事物身上。

我们随便地说,

“好像一个豆荚里的两颗豆”,

我们也同样说“虚假与真实相似”。

这种所谓的相似性只存在于比较中的联系。

联系的相似,

只有在心灵进行观察、估价、比较时,

才为心灵所感受到。

……

相似性既与“同常识一致”有关,

也与“违背常识”有关;

它仅仅和那些

从外界依据灵感所赋予的原则

而聚合起来的形态有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来,

一种长期流行的蠢举以一个假想出现了,

这个假想以为:

绘画正在为一种被称为“

抽象”、“非再现”、“非传统”的所谓艺术所代替;

这种艺术就是“平面”操纵“材料”,

再加上一些可以使人接受的奇想。

但是,

绘画的功能是创造有形的诗,

而不是把世界降低到大量的物质主义方面去。

雷尼·马格里特(Magritte Rene 1898-1967),比利时画家。1898年11月21日生于莱西讷,1967年8月15日卒于布鲁塞尔。1916-1918年受教于布鲁塞尔美术学校,他细腻而经过千锤百炼的绘画风格终生未变,除了1943年至1947年间里,受到了雷诺阿等印象派启发,创作了印象风格的作品,戏剧性地尝试了迥然不同的其他艺术风格,他称这个时期是“充满阳光的超现实主义”。之后进入到具有超现实主义特点的成熟期。

本文摘引自

《西方美术理论文选:古希腊到20世纪》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林一凡油画工作室平台

官网微博:@林一凡油画家

官网微信:lyifan15815815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