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冯小刚对谈比利·奥古斯特:“直达人心的就是好电影”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张漫子)“首先我看自己喜欢看的电影、拍自己喜欢拍的电影,不追逐潮流;其次,真诚地面对电影。我已经60岁了,我感觉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得对观众负责。”面对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记者关于“中国影片如何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取得平衡”的提问,冯小刚以诙谐不失真诚的回答赢得掌声。

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是当代电影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烫手山芋”。针对这一命题,冯小刚与比利·奥古斯特在正在进行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展开讨论。

作为本届“天坛奖”评委会主席的丹麦导演比利·奥古斯特,曾凭借剧情片《巴斯特的世界》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并凭借《征服者佩尔》《善意的背叛》先后两次摘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影片奖,是世界影史上少数同时获得过金棕榈以及奥斯卡、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的导演。

对于电影叫好与卖座之间的权衡,比利·奥古斯特坦言,确实多数时候制作电影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过程,作为导演,免不了和钱打交道,考虑资金的问题。“然而从我的角度说,我做的电影必须是我信仰的作品,另一方面,做电影是希望把故事讲给听众听,让听众参与进来。”

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观众观影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中国观众对电影艺术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此,冯小刚与比利·奥古斯特达成共识:做电影的过程不是要操控观众,而是从个人感受出发,把观众当成一个私密朋友,分享一段经历与感受,这是影人尊重观众的方式。而不是臆断观众喜好,或“粗暴”地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

以影片《我不是潘金莲》收获高票房与好口碑的冯小刚表示,其新片《芳华》日前已敲定国庆档。“因为时间不多,没时间浪费,所以我要把有限的时间拿出来拍让我有激情、迸发出灵感的电影。”冯小刚说。

而比利·奥古斯特以自己首部在中国拍摄的电影《烽火芳菲》为例,提出关注电影的细节、注意电影内在要素艺术展现的必要性。为了电影中细节的需要,他曾跋山涉水到偏远的中国山区体验生活,并与七国团队历时6年打造完成这部影片。比利·奥古斯特说:“希望观众看到之后能够感受到我的个人特色,商业性和艺术性其实并不矛盾。所以不要给电影带上商业或者艺术的帽子,可以直达人心的才是好电影。”

(原标题:冯小刚对谈比利·奥古斯特:“直达人心的就是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