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世纪40年代,

有两个年轻人不远万里,

来到了敦煌莫高窟。

后来的许多年里,

其中一个人的名字,

不断地被世人提及和赞美,

另一个的名字却鲜为人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一个年轻人,叫张大千,

后一个年轻人,叫常书鸿。

在莫高窟分手的那天,张大千握住常书鸿的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久不放,并无限深情地说:

“我们走了,而你却要长期留下来,

无穷无尽地研究下去,这是一个无期徒刑呀!”

几十年后的今天,常书鸿的坟墓,

正对着敦煌莫高窟的九层楼,

永远遥望着这片文化宝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4年4月6日,

常书鸿出生于浙江杭州,

自幼跟三叔学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四运动扬起了西学大旗,

许多进步青年选择学习写实绘画,

常书鸿成了奔赴巴黎的一份子。

凭借天赋和努力,

常书鸿很快就脱颖而出,

成为留洋画派里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书鸿(左一)夫妇和留法艺术家

连续四年时间里,

常书鸿获得当时学院派

最权威的巴黎春季沙龙的金银奖,

油画作品也被巴黎现代艺术馆收藏,

这在当时的中国画家中是第一人。

常书鸿在巴黎的影响有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

2011年,巴黎塞努奇博物馆举办

《中国艺术家在巴黎》画展,

展出了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

赵无极、潘玉良等人的作品,

而画展所用的巨大海报正是常书鸿的画作——

《沙娜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那时的常书鸿踌躇满志,家庭幸福,

有美丽的妻子,

还有可爱的女儿沙娜。

不出意外的话,

他定会在世界画坛名留青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就在1935年的一天,

常书鸿在塞纳河畔的书摊上,

发现一部由6本小册子

装订成的《敦煌石窟图录》,

里面是著名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

拍摄的壁画、塑像图集,总计300余幅。

遒劲有力的笔触,气魄雄伟的构图,

把常书鸿惊呆了。

他万万没想到中国古代会有如此高水平的艺术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

在巴黎生活的常书鸿,

无论是生活趣味,还是艺术追求,

都深受法国主流艺术的影响。

但在看到《敦煌石窟图录》后,

他被这个陌生的地方给震撼了。

常书鸿认为,这些壁画、雕塑,

与西方当时各流派的艺术相比,

丝毫不落下风,甚至高于其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令他感到诧异的是,

这些绘画比西方艺术早几百年。

常书鸿在自传中写道:

“奇迹,这真的是奇迹。

我是一个倾倒在西洋文化上的人,

如今真是惭愧,不知如何忏悔,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

竟不知我们中国有这么大规模、

这么系统的文化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有生之年,

我一定要去敦煌看看。”

在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后,

常书鸿向妻子陈芝秀说:

“我要回中国,到敦煌去。”

听了丈夫的想法,妻子非常不满:

“我们刚刚安顿下来,孩子要上学,

听说甘肃那里都是住窑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妻子的反对没能改变他的心意,

巴黎五光十色的优越生活,

也无法超越他内心对敦煌的向往。

1936年秋天,他只身回到北平,

暂时接受国立北平艺专聘请。

就在他打算去往敦煌的时候,

1937年抗战爆发,山河动荡。

1938年,妻子刚带女儿回国,

就不得不踏上逃难之旅,

一路上躲避空袭,差点被炸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整整7年后,

常书鸿才和家人安顿下来。

但这样的平静是短暂的。

常书鸿依旧惦念着敦煌,

他找到梁思成、徐悲鸿、于右任,

向国民政府提出组建研究所。

1942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

常书鸿成了主要负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知丈夫要动身去敦煌,

妻子陈芝秀大吵大闹,

最终未能扭转丈夫的心意。

其实,不仅是妻子不赞同,

在那个时候,

身边没有任何人愿意跟他去敦煌,

常书鸿四处“招兵买马”,逢人便问:

“你愿不愿意跟我去敦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无数次的苦口婆心,

他终于说服了5个人跟他一同前往。

他们坐着卡车颠簸了二十多天,

又骑了整整三天的骆驼,

才来到心目中的圣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他们到达前,

荒凉沙漠中的艺术宝藏,

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毁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

在鸣沙山顶上建造了490多个洞窟,

其中布满彩色佛像和佛教壁画,

佛像多达2000多身,最高33米,

壁画技巧高超,数量无比惊人,

如果一方方地连接起来,

可排成足足25000米长的画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经北魏、隋、唐、北宋、西夏不断扩建,

元以后被废弃。

它不但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

还是体现历代礼仪风俗的生动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如没有敦煌,唐代的壁画绘画书法,

会因为五代时期的遗失和损毁,

成为永远的空白。

那么,将永远没人知道,

史书中记载的社会风貌,

究竟是真是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035年,

为了躲避西夏入侵,

窟中的和尚将经卷、画幅等

30000余件宝藏封藏在洞中,

以土墙堵上,画上菩萨像做伪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夏占据敦煌百余年,

封藏宝藏的人早已化为尘土,

近千年间,无人知晓这个秘密。

直到1900年,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

意外发现了墙内密室,获得珍宝,

将一系列宝藏卖给了西方探险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道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卷、画幅流往西方后,

整个世界都被震撼了。

随后,无数的探险家、汉学家,

来到莫高窟用马蹄银诱骗王道士,

换走了洞中大部分的经卷、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后,美国强盗华尔纳

来敦煌发现已经没东西可拿,

残忍地将壁画切割下来偷运回国,

对莫高窟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臭名昭著的华尔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尔纳窃取的莫高窟第328窟供养佛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尔纳剥离莫高窟第323窟壁画的残痕

1920到1921年间,

苏联十月革命结束后,

在陆军少校阿连阔夫的带领下,

战败的数百名沙俄白匪越过边界,

逃到中国后被拘留。

他们被安置在莫高窟长达半年,

在绝望潦倒中,

洞窟壁画成了他们恣意发泄的对象。

他们不仅在壁画上乱涂乱抹,

还在洞窟角落生火做饭,

导致壁画被油烟熏黑污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被誉为20世纪最有文化发现价值的地方,

曾经被人遗忘数百年,

又不断地遭到各种洗劫,

等常书鸿一行人来到时,

已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

当心中的圣地变成“废墟”,

常书鸿感到无比痛心。

「04」

国学大师陈寅恪有言: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当时,面对这片艺术奇迹,

没有人把它当文物来保护,

它成了流浪者的栖身之所,

当地牧民避风躲雨之地。

常书鸿最终决定留下来,

就地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以全部精力来保护敦煌石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常年无人管理,

洞内积累了约10万立方米的沙子,

常书鸿没有钱雇人来排沙,

就自己制作工具清理。

大风沙甚至给他们留下阴影,

一个测量员病后恳求道:

“我死了,千万埋进土里面,

不要埋在沙漠里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排完积沙、补全裂隙后,

常书鸿想修筑一道大围墙,

阻止外界的人进入莫高窟。

但整个石窟长约一公里,

修这么大的围墙谈何容易?

常书鸿找到县长时,

县长觉得他在开玩笑:

“我说我的大艺术家,

这里连水和砖头都没有,

修围墙比修长城还难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最后常书鸿硬是克服了困难,

用带碱的泥巴垒起了围墙。

做好这些清理保护工作后,

常书鸿才带大家编号、查窟,

并对破损的壁画进行修复,

以免翘皮之处继续脱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术片《九色鹿》的原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僧和石磐陀

紧接着,他又带领大家临摹壁画,

系统整理画作,编纂文献。

当时没有梯架,没有照明,

大家只能用吊绳吊入洞内,

悬在半空中一点点描摹。

在临摹穹顶的壁画时,

头和身子弯成九十度直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遇到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就用白纸将光亮反射进来,

太阳落山后,用油灯对着墙壁,

照一下,看一眼,画一笔。

莫高窟壁画数量为世界之最,

如此庞大的壁画群一一临摹,

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但为了让世人看到这些画作,

让敦煌的文化价值走得更远,

常书鸿和他的团队,

一天一天坚持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4年的莫高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和莫高窟的艺术家

「05」

不仅工作量巨大,

当时敦煌的生活条件,

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和县城距离太遥远,

豆腐买回来就酸了,

天气热,肉也臭得快。

当地的水质都是咸的,

为此大家只能吃腌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当常书鸿的妻子,

带着女儿沙娜抵达敦煌后,

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芝秀

从重庆携子团聚敦煌,

自此朝沐风沙,夜寝石室。

然而,常书鸿面对洞窟宝藏可以沉醉不顾,

陈芝秀却很难舍弃一袭旗袍、一双高跟鞋,

去裹上臃肿腥膻的老羊皮。

她与常书鸿之间的吵架和“冷战”在所难免。

那时的陈芝秀,

是荒滩戈壁上一道美丽、另类而哀伤的风景,

它长久而孤独地伫立于斜阳寒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在1945年的一天,

陈芝秀离开了丈夫,

再也没有回到过敦煌。

那天,陈芝秀声称去兰州治病,

结果就跟着一个男人私奔了。

常书鸿骑马去追,却晕倒在途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醒来之后,妻子已经发表声明,

宣布与他解除关系。

这对相守了二十年的夫妻,

就这样走上各自的人生。

在守护敦煌和当个好丈夫之间,

常书鸿显然选择了前者。

「06」

如果不是敦煌,

常书鸿的人生将截然不同,

很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画家,

也不会失去心爱的妻子。

在莫高窟254号洞窟里,

有一幅《舍身饲虎图》,

佛的前身是古印度的王子,

他看到山崖下的母虎与虎崽快饿死了,

便纵身跳下山崖,以身饲虎。

每每遇到困境和阻力,

常书鸿就会在这幅画前看很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去妻子的哀伤还未褪去,

更沉重的打击紧接着来了。

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撤销研究所,

将敦煌交给政府。

就在焦急的常书鸿四处写信求助时,

远赴敦煌的工作人员都想回家了。

荒凉的沙漠上,凄冷的夜晚里,

只剩下常书鸿和他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书鸿并不能走,

因为就在几天前,

县城里的一位官员,

曾试图拿走洞窟内的菩萨像,

是常书鸿用画作交换才留下那件重要的泥塑。

常书鸿知道,一旦自己离开,

敦煌必将陷入万劫不复。

多少人走进这孤独的石洞,

为后世留下如此辉煌的艺术,

怎能就这样看着它被毁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书鸿变卖了所有家产作为路资,

四方游走呼吁,

终于说服了国民政府,

让敦煌研究所归于中央研究院。

有了足够的保护经费之后,

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远赴敦煌,

在常书鸿的带领下临摹、维修。

这里面有个叫李承仙的姑娘,

被称为“敦煌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报名去敦煌的时候,

常书鸿皱着眉头对她说:

“敦煌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地方,

一个女孩儿去了会受不了的。”

但李承仙坚决填上了自己的名字。

到了敦煌之后,常书鸿才发现,

这姑娘吃起苦来,丝毫不输给男性,

她是实实在在想保护这片文明奇迹。

当时为了给敦煌换取物料,

常书鸿经常给地主画像,

这让李承仙对他佩服不已。

最终两人越走越近,结为夫妇。

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取名为“常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书鸿与李承仙的临摹

1949年的时候,

国民政府要求常书鸿,

带着临摹的画作去往台湾。

但常书鸿偷偷藏起那些画作,

最终选择留在敦煌。

此后十多年,他悉心守护,

继续修复、临摹,整理文献。

常书鸿将自己最好的年华,

都献给了这荒漠中的文化宝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编选出一本本壁画合集,

带着临摹作品到北平办展,

让更多国人见到这些民族瑰宝,

了解中国还有如此绚烂的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选择,他一生无怨无悔。

即便是在“十年浩劫”当中,

敦煌被视为“魔窟”,变成“牛棚”,

他和妻子在莫高窟外被鞭打,

他也并无太多怨言,

只是无不哀伤地说道:
“我是一个幸存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7」

千百年以前,

无名的僧侣们,

在石洞之中忍受孤寂,

以画笔完成一生的修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书鸿则选择放下画笔,

放弃了成为世界巨匠的前途,

选择默默来到这里。

他原本可以过从容优雅的生活,

却把一生交给了茫茫大漠,

交给了孤寂的月夜和风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病危之际的常书鸿,

在北京病房里,仍牵挂着敦煌,

牵挂着莫高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对女儿说:
“我死也要死在敦煌,

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说:“我不是佛教徒,

但如果世上真有轮回,

我愿意来生还是常书鸿,

去完成未完成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没有常书鸿,

没人知道敦煌的命运会怎样。

他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一生,

都献给了这座文化宝库,

才有了今天,

我们能够在敦煌壁画前感慨的机会。

而这座昏暗千年的洞窟,

才变成受世人膜拜的艺术宝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8」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人涌向敦煌,

游客的增多导致窟内

二氧化碳浓度、湿度、温度发生变化,

闪光灯的侵蚀,这些都将对洞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许多佛洞限制游客进入数量,

明示不许拍照,

但在这样一个利己者层出不穷的时代,

总有人将规则置若罔闻。

也许过不了多久,

我们就再也看不见这些伟大的绘画和雕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

我们不该忘记这样一位老先生,

更不该破坏他付出一生的敦煌、

以及其他先人留下的历史遗迹,

毕竟,那是我们联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敦煌画派纪录片(2)

后记:这是中央电视台《敦煌画派》中关于常书鸿的部分,由我们趣处旅行达人Darren出演的。当初他负责巴黎电影节的接待工作,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接待了《敦煌画派》系列纪录片的总导演秦川一行。秦川初见Darren就两眼发亮:你长得很像常书鸿啊!就这样,Darren成为了该片青年常书鸿的特型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出演该片,Darren对常书鸿先生将毕生奉献给莫高窟的这种精神十分钦佩。同时,他义无反顾的跟随摄制组从常书鸿先生曾留学的法国巴黎,一直来到先生付出一生的敦煌。对先生在巴黎与敦煌的生活轨迹,都亲身体验过,所以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常书鸿、关于莫高窟的事迹,不妨加他微信,好好聊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